08′00″

视频 | 视频|8集微纪录片《上海记忆:他们在这里改变中国》②——说干就干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17-12-01 18:01

历史叙述人菲利普•肖特开场白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的指纹。上海公共租界的档案里,还有许多共产党人的指纹留存下来。这是他们被警察逮捕后的在案记录。为了推动中国的变革,有些人深陷囹圄长达数年,许多人则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并不满足于仅仅传播思想,而是力求付诸行动。

第二集  说干就干

1842年,中英签署《南京条约》,随后,上海有了第一块“租界”。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时,英国用武力强加给中国的。租界不受中国政府管辖,行政、税收、警务独立,上海在此后的一百年间,形成了外国势力控制区位于城市核心地带,将华界分割的奇特格局。

《新青年》锋芒显露之后,法租界警察和侦探便对渔阳里2号,即陈独秀住所和《新青年》编辑部“关照有加”。1920年4月20日的《警务日报》记载,陈独秀正在筹备当年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大型工人集会,《警务日报》敦促行政当局加强警戒。

此时的《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已名声在外,但不久,陈独秀又迈出了一大步。几个月后,他组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是未来共产党萌芽的温床,《新青年》的编辑和撰稿人大多是它的成员。

在这个研究会中,有一个青年学者名叫李汉俊。上海英国领事馆和法租界情报显示,李汉俊是一位“兴趣人物”,他不仅与陈独秀过从甚密,还是孙中山的朋友,他所到之处,常有日本人、朝鲜人、俄国人出没。他们经常谈及中国能不能搞、如何搞社会主义,这是上海进步知识分子之中颇为流行的话题。

这些俄国人当中,有一人一个月前抵达上海,他的伪装身份是新闻记者。他的名字叫G.N.维经斯基。

维经斯基是设在海参崴的苏俄共产国际远东局成员。1920年4月他被派往中国,设法与陈独秀及其同仁取得了联系。他此行的目的,是帮助发展共产主义运动。莫斯科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人都是国际主义者,他们相信,十月革命的胜利将引来其他国家的效仿。此外,苏俄与中国有漫长的边界线,中国存在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将符合苏俄的国家利益。

在维经斯基的帮助下,那一年夏天,继“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之后,全国第一个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了。从松散的学术团体到高度组织性的政党雏形,这是一个质的转变,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迈出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步。

四月,当维经斯基到来的时候,陈独秀正忙于编辑《新青年》的“劳动节纪念号”,它有两期篇幅,长达400页,其中全文披露了《卡拉汉宣言》,即“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郑重宣布,苏维埃政府废弃沙皇政府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和不平等条约。

苏俄废约宣言激起了中国人极大的热情,莫斯科共产党政权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在中国人看来,一边是西方列强竭力维护他们在中国的特权,另一边苏俄却宣布放弃这些特权,这样看来,或许苏维埃的道路才是中国应当效仿的模式。
正当此时,维金斯基和其他苏俄使者到达上海,中国知识分子苦苦寻找的答案仿佛就在眼前,组建中国共产党的时机已经成熟。
 
很快,组党信件发往海内外,陈独秀亲自致函湖南的毛泽东,催促他在当地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湖南支部,不久转为“共产党小组”。蔡和森,毛泽东的挚友,也从巴黎来信,主张建立“中国共产党“。大家都意识到,组建一个全国性的组织才能更有力量和作为。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批准了两个重要文件:在党的纲领中,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的政党,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决议中规定“本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发展产业工人作为共产党的核心力量。

中国人常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而今天,这个重要的历史纪念地和“新天地"——上海最著名的城市生活地标融为一体。

也许这只是一种巧合,但是,人们自在、安逸地享受生活,这恰恰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建党时的梦想,即结束贫穷落后的局面,让国家强大起来,让中国人民有尊严的活着,过上幸福生活,包括犒劳一下自己,在他们看来,这毫无矛盾。

很快,共产党人就脱下身上的西服和长袍,走向上海北部的工厂,走向黄浦江码头,他们将唤醒中国最广大的劳动者群体,激发出他们改变中国的能量。

(本片由上海市档案局(馆)、真实传媒有限公司独家授权播出,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