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

视频 | 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⑯《楞严经旨要卷》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琳琳

2021-08-29 15:38

“余归锺山,道原假楞严本,手自校正,刻之寺中,时元丰八年四月十一日临川王安石稽首敬书”。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的行楷书作品,如果说“见字如面”的话,那么这幅书法作品诉说了他晚年的心声,也揭开了北宋政坛变迁的历史一页。



“这是王安石传世的两件书法作品之中的一件,另一件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王安石书札。”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研究馆员陶喻之介绍,上博的这件藏品卷面内容完整,品相完好,洋洋洒洒共72行,可以说是上海博物馆北宋名家书法作品中的镇馆之宝。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人物,散文大家,其政论峭拔,笔力雄健。他的政治观点、文学成就与经学研究,都闻名于世。至于他的书法艺术,则鲜为人知。



王安石的政治生涯经历的两次大起大落,都与他推行的变法有关。在变法失败后他辞官退居南京钟山的半山,自称半山老人,潜心礼佛参禅。此后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这部作品便是他在去世前一年写就。



《楞严经》是中国佛教史上一部非常有名的佛经,要旨就是讲究悟性,讲究心性和定性。陶喻之介绍,通过《楞严经旨要卷》也可以看出他晚年的价值取向,思想上的动态。



此卷于正书中间有行书,结字修长紧聚。字势于端庄中有奇纵之变,左俯右仰,上下揖让,横笔逸出,孤撇出挑,颇有奇逸之趣。全篇行次紧密,字里行间错落参差,有"横雨斜风"之势,萧散简远之韵。



王安石的书法,后人评价清净峭拔。”陶喻之介绍,如果说是从书法来看一个人的秉性的话,可能也反映了王安石是一个急性子的人。《警世通言》就把王安石称之为“拗相公”。



《宣和书谱》记载“凡作行字,率多淡墨疾书”,“美而不夭饶,秀而不枯瘁”。苏东坡认为他的书法“得无法之法”,又因“无法”而不可效仿;黄庭坚认为他的书法奇古,如晋宋间人笔墨,多率意而作,萧散简远,神采飞扬。因此,王安石墨迹愈发被人珍重。



此卷历经南宋后期学者牟献之、元四家之一王蒙、明嘉兴籍大收藏家项元汴、清藏家安岐、清顺康年间藏书家曹溶等递藏。流传至近代,又为收藏家王南屏所藏。为不使国宝流失海外,王先生临终托付夫人于1985年将此卷捐赠上海博物馆。陶喻之表示,作品自2008年在上博公开展出后再未向公众展出。今年是王安石诞辰一千周年,回顾这件作品更显意义非凡。



在距今千年的北宋,一位改革者试图推行新政。尽管变法失败,后世争论不休,但在今天看来,他的思想却具有超前的现代意识。回顾他晚年写就的这些文字,那“横雨斜风”的激荡之势,正如这位北宋改革家在推行新法时,无所畏惧,一往直前的气势。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编辑:陶亦益)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