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中美“贸易战”怎么打?一篇文章看透特朗普底牌

环球交叉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章一叶

2018-06-29 16:12:25

理解一个人的权力,


可以通过拆解他背后的关系。


老顽固、非主流、救火员、投机家,


读懂特朗普四大核心“智囊”,


预判美国未来贸易政策走向。



“当我看着我们的国家,我知道它有无穷的潜力!是什么阻挡我们潜力爆发?是贸易!我们做得如此之差,真是难以置信!”


贸易,在特朗普的演讲中,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的中心位置。


他总是同仇敌忾般地告诉锈蚀地带的工人们:全球贸易中,一直存在着赢家(他们)和输家(我们)。贸易,正是我们丢掉饭碗,美国经济衰落的“罪魁祸首”。


而他,特朗普,有着一个能让美国再次伟大起来的、简单又神奇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扭转贸易赤字。


如此豪言壮语,听者热血沸腾。


只是,谁来帮助特朗普实现这一“神奇”的计划?


(从左到右:姆努钦 罗斯 莱特希泽 纳瓦罗)




莱特希泽,一生都为贸易而活。


他是贸易专家,是里根时代的贸易副代表,深耕贸易领域三十多年的顶尖律师。


他又是民族主义者,和特朗普一样坚信,贸易伙伴们滥用规则,侵占美国利益,导致美国衰落。


贸易专家加民族主义的“完美”人设,特朗普一眼看中。



而打响“贸易战”,重塑国际贸易规则,也是古稀之年的莱特希泽,等待了一辈子的一场战斗。


特朗普和莱特希泽,两人一拍即合。


2017年5月,特朗普钦点70岁的莱特希泽担任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代表,并嘱咐他“修复掠夺美国财富的贸易政策”。



上意明确,既然承诺了锈蚀地带的选民,那么自然要拿钢铝关税开刀。问题是,如何开刀?


对此,莱特希泽自有一套“老办法”。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三十出头的莱特希泽就已经担任里根政府的贸易副代表,参与和主导了与日本、欧洲的一系列贸易谈判。


当年,这些“成功”的贸易谈判多以“自愿出口限制”为特点,也就是说,美国的贸易伙伴迫于关税等威胁,不得不“自愿”削减对美出口,其中日本签署的《广场协议》广为人知。


(里根与莱特希泽)


时光荏苒,莱特希泽对于当年的“辉煌”,依然推崇备至。


若干年后,他在其署名文章《保护主义的悠久历史》中,依然不忘回味当年的“战绩”:里根打破了自由贸易的教条,他用“自愿出口限制”减少出口到美国的汽车、钢铁、糖果和服装;他推动《广场协议》让日元升值,日本制造失去竞争力。




莱特希泽,三十年,顽固未变。过去的理论和经验,被他沿用至今。在操作层面,他依然相信关税可以作为威胁手段,迫使其他国家让步,从而保护美国制造。


面对欧盟、加拿大,墨西哥,韩国等一系列贸易伙伴,莱特希泽毫不避讳地将钢铝关税拍在谈判桌上,作为谈判筹码。



莱特希泽立场鲜明:盟友如果不肯在钢铝关税上吃小亏,美国就让他们吃大亏。


莱特希泽威胁加墨两国:更多的汽车配件必须是美国制造;配合同意北美自贸区的5年期限的“日落条款”。他还威胁欧盟:美国或对欧洲制造的汽车征收20%的高关税。


如此种种,激怒了美国的盟友们,他们不仅拒绝让步,而且纷纷誓言报复,谈判因此陷入僵局。


面对盟友的激烈反应,莱特希泽始料未及,他说:“对于他们(盟友)的‘抵抗’,我觉得惊讶又失望。”



5月31日,关税落定,大棒打向盟友,美国宣布不再延长对欧盟、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钢铝关税豁免期限,从6月1号起分别加征25%和10%的重税。




《保护主义的悠久历史》一文中,莱特希泽揶揄“自由派”道,他们拥抱毫无约束的自由贸易,即使是在帮助中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


是的,除了施压盟国之外,莱特希泽在很久以前,就把矛头对准了中国。


2010年,当时还是贸易律师的莱特希泽洋洋洒洒地写了35页的长信指责美国短视,他认为WTO的设计无力应对中国,让冉冉升起的中国加入WTO,将会妨碍华盛顿单边制裁北京。



如今,莱特希泽身居要职,他更是不遗余力地针对中国:“中国是国际贸易秩序的最大挑战者”;“中国用“国家补贴”发起不公平竞争......”更奇葩的是,他四处宣扬“中国从西方‘盗窃知识产权’”的观点。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的报告,也是涵盖以上所有莫须有的“指控”,完全印证莱特希泽的对华“鹰派”观点。



那么,对盟友都敢下狠手的莱特希泽会如何挑衅中国呢?


不用问,还是“老办法”,一如既往地采用八十年代的操作手段。


2017年8月,莱特希泽领导的贸易代表办公室启动针对中国的“301调查”。


所谓的“301”条款是美国的国内法,指的是《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该条款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可对他国的“不合理或不公正贸易做法”发起调查,并建议美国总统实施单边制裁。


“301调查”的上一次大规模应用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自WTO成立以来,由于存在法律冲突,具有单边主义的色彩“301调查”已经越来越少地被使用了。


如今,在莱特希泽的推动下,“301”条款死灰复燃。


2018年3月,美国宣布,依照对中国的“301调查”结果,将向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



莱特希泽的激进做法,无论在美国国会,还是美国商界都不受欢迎。很多人担心莱特希泽的贸然,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反噬美国的工业和经济体系,更有人直言莱特希泽的想法是“毒药”。


对此,莱特希泽并不在意,他淡淡地回应称:“我,只取悦一个听众”。


这位听众,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


从美国近期一系列反复无常的举动来看,这位超级听众正积极回应着莱特希泽。


美媒也爆料称,莱特希泽在白宫的地位扶摇直上,处于贸易政策决策圈的最核心位置。



毫无疑问,有莱特希泽在,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多半危险又激进。


更何况,贸易“强硬派”阵营中,莱特希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如果说莱特希泽的强硬还带有一些克制的话,那么白宫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纳瓦罗无疑就像是一头愤怒的公牛。


哈佛毕业,曾任职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的纳瓦罗,没有学者的谦谦君子之风,反而是个一点就炸的“火药桶”。


特朗普参加完七国集团峰会后,批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软弱、不诚实”,纳瓦罗立马积极响应紧密跟随,咒骂特鲁多:“每次贸易争端的时候,盟国就坑我们”;“地狱给你留位置”。


对盟国领导人,如此口出狂言,纳瓦罗的言行着实震惊了全世界。



在特朗普的贸易团队中,纳瓦罗偏执得很显眼,他是一个强烈的贸易保护主义者;他不断推动特朗普实行更加激进的贸易政策;支持美国向其他国家加征关税、限制投资。



其实,纳瓦罗的另类并非今天才有,而是长久以来一直“非主流”,他的经济学理念,在主流学界几乎无人认可。


纳瓦罗最初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公共设施领域,然而,自2001年开始,纳瓦罗画风突变,专攻经济畅销书写作,他的书名也非常标题党,例如《如果巴西下雨,就买星巴克股票》。


2006年,纳瓦罗更是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对华“鹰派中的鹰派”。他陆续出版“中国三书”:《即将到来的中国战争》,《被中国杀死》和《卧虎:中国军事化对世界意味着什么》,冲在散布“中国威胁论”的最前线。


其中,《被中国杀死》一书,还被改编成了纪录片,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美国将如何被中国“杀死”。影片的宣传封面甚为惊悚,一把绑着人民币的匕首直插美国的心脏。



名不见经传的纳瓦罗由此“重生”,以一位“中国问题专家”的身份走红。他的这一新形象,在业内引得不少嘲笑。纳瓦罗?他一不会说中文,二没在中国长期待过,他算哪门子“中国问题专家”?


他极端的理念,更是与大部分经济学家南辕北辙。不少人批判他道:“纳瓦罗的观点不仅是简单化,而且是及其错误和危险的”;“美国最主要的经济挑战和最可能的解决方案还是在美国内部,难道解决中美贸易,美国就万事大吉了?”


对于种种批判和蔑视,纳瓦罗的反应可谓相当特朗普:“他们都笨死了!”



然而,批判浪潮中,偏偏有一个受众表示了对纳瓦罗的欣赏,他说:“《被中国杀死》很对,这部重要的纪录片描述了我们和中国的问题,有事实,有数据,有见解,我建议你们都看一看。”


说这句话的人,不是别人,正是特朗普。也正是因为这部纪录片,特朗普和纳瓦罗彼此相识,逐渐走近。


纳瓦罗的人生,也因此转折。



教授、作家、演说家,作为一个知识界的红人,纳瓦罗梦想过从政,他竞选过圣地亚哥市长,市议员,国会议员等,但是无论怎么折腾,纳瓦罗一直都是铩羽而归。


如今,他却接到特朗普的邀请,走进白宫。


纳瓦罗写道:“我输掉竞选是因为我参选了太多次,得罪了太多人”;“现在,我终于可以做一件我一直想做的事情,为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奋斗”。


不少圣地亚哥市的政界人士听闻后,表达了难以置信的恐惧和厌恶:“这个城市里,没人能相信纳瓦罗去了白宫。”


是的,纳瓦罗不仅去了白宫,还带着20多份贸易相关提案。




暴躁的性格,极端的想法,在白宫西翼和国会山,纳瓦罗是大家眼中的另类分子。


不过,纳瓦罗独有一套维持自己影响力的方法,例如:在静静的夜里或者周末,溜进总统办公室与特朗普密谈。又例如:就算政策有争议,也毫不犹豫地和总统保持步调一致。


从某些角度看来,纳瓦罗确实赢了。


明证就是:纳瓦罗一直坚信,“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会毁灭美国的制造业和工业基础”,而特朗普一上任就宣布退出TPP。



在纳瓦罗看来,美国退出TPP是一场胜利,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贸易原则——“公平”而非自由;双边而非多边;减少贸易逆差;加强国防工业基础......


纳瓦罗四处开火,他炮轰WTO对美国不公平;叫嚣加拿大在玩弄美国;怒批德国操纵欧元;建议向中国“全面征税”。


不过,即便纳瓦罗火力全开,特朗普并没有完全倚重他的谏言。


特朗普表示,不会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也不会退出或终结北美自贸协定(NAFTA),而是选择重谈。



参与总统贸易决策圈的人很多,竞争很激烈,每个人都在争先恐后,期望赢得总统的“垂青”。


在这其中,非主流的纳瓦罗有些孤立,他和大多数同事都不对付,与多位白宫高官“对撕”也早已不是秘密。


近日,纳瓦罗公开怒怼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更是让贸易“小圈子”的激烈内讧浮出水面。




5月20日,在与中国代表团进行了长达三天的高级别对话后,美国财长姆努钦大舒了一口气,他感觉谈判效果不错,“救火”成功。


带着愉悦的心情,姆努钦欣然接受了福克斯电视台《FOX NEWS SUNDAY》节目的采访。


“我们同意暂停贸易战。”姆努钦信心满满地向公众汇报成果,“虽然中方没有给出一个削减美国贸易赤字的具体数字,但是中方确实同意多购买一些美国的农产品和能源产品,来减少贸易逆差。”


姆努钦的算盘打得很清楚,卖给中国的农产品可以上升三到四成,出口给中国的能源产品甚至可以翻倍,不到五年,光能源一项就可以多赚个五六百亿美元。



然而,姆努钦很快就被“自己人”“啪啪打脸”了。


在莱特希泽和纳瓦罗眼里,姆努钦只想达成一个减少贸易逆差的短期协议,根本没有涉及到实质性的对华施压,其谈判成果非常短视。


在姆努钦的“暂停”声明之后,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火急火燎地发表了声明,表示关税是“保护我们的技术”的重要手段。


反应更加激烈的是白宫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纳瓦罗,他接受公开采访,直接怒批姆努钦的声明是“不幸的”。纳瓦罗火力全开:“承认有贸易摩擦吧,在很久以前,美国就已经输掉了。”


美国媒体还曝出细节:纳瓦罗和姆努钦之前还爆发了正面冲突, 两人激烈对骂,期间恶言恶语与侮辱性词汇齐飞,用了好几次“F开头的词语”。


在纳瓦罗眼中,中国不仅是进行“不公平贸易”,还“操纵汇率”,“忽视知识产权”,这怎么是给区区几百亿美元产品加税能够解决的事情?纳瓦罗的“完美”计划是:对中国产品全面征税,税率高达43%!



不过,在大多数人看来,纳瓦罗表面叫得震天响,但是根本没有可行性方案。


波特,一位前白宫工作人员打比方道:“关税威胁把所有人关进笼子,谈成双方可接受的协议才是出路。姆努钦似乎是唯一一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


的确,投行精英出身的姆努钦被外界认为是个骨子里的“自由派”,相对温和。美国挑起“贸易战”以来,他一直努力“救火”,调和美国与中国、欧盟、加墨之间的一系列摩擦,期望尽快谈出一个协议来。




事实证明,特朗普内心的天平或许是倾向于“强硬派”一边。5月29日,美国出尔反尔,宣布对价值5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姆努钦的“救火”行动显然不太成功,但是知情人透露,特朗普一直都非常看重他。



和特朗普一样,姆努钦的人生走的是“高举高打”的精英路线。他富二代出生,耶鲁大学毕业,高盛执行副总裁,迎娶好莱坞女星。


(姆努钦与妻子路易丝·林顿)


姆努钦离开高盛后,买入破产的IndyMac银行,并更名为OneWest银行,靠着无情滥用抵押品赎回权,赚得盆满钵满。媒体上随便一找,控诉姆努钦“精致利己”的例子一箩筐。


虽然姆努钦被大众扣上“贪婪”的帽子,但还是凭借其过人的赚钱能力赢得了特朗普的赏识。毫无公职经验的他,出人意料地被委任美国财长一职。



更为神奇的是,特朗普身边的官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姆努钦始终屹立不倒。


2017年4月,特朗普任性地告诉媒体,财政部下周会有一个税改计划出炉。整个白宫西翼对这一时间节点毫不知情,闻讯后震惊无比,只有姆努钦微笑着回应道:“我会的,我的总统”,隔周便拿出减税计划。


8月,特朗普应对夏洛茨维尔暴力事件不力,他各打五十大板的态度遭遇批判狂潮。绝大多数高级官员对此敏感话题缄口不言,只有姆努钦发表声明力挺特朗普:“总统并没有把冲突双方画等号”!


三番五次“救火”有功,特朗普对姆努钦寄予厚望,并高度赞赏他:“姆努钦很努力工作,他努力改变我们经济,努力把钱放回美国百姓的口袋里。”



然而,贸易“小圈子”内部分歧明显,面对“强硬派”的连续猛攻,姆努钦现在明显感受到有些腹背受敌,他的努力不被认可,反而被解读为急于求成。


美国政府在贸易问题上释放的混乱信息,更让媒体嗅出了异样,白宫高层之间的激烈内斗也逐渐显露。


不过,面对媒体的追问,姆努钦依然表现出了“救火员”的专业素养,他云淡风轻地维护着团队团结:“纳瓦罗是团队中的重要成员。”



姆努钦需要支援,他把眼光放在了商务部长罗斯身上,希望罗斯可以利用其在商界积攒多年的人脉,和他一起进行谈判,快速达成减少美国贸易赤字的协议。


只是,罗斯的态度一直有些耐人寻味。




商务部长罗斯,81岁高龄,头顶的发量已经明显稀疏了,他瘦瘦小小,站在人群中并不显眼,但他那隐藏在金丝边眼镜后,如秃鹰一般凶狠的眼神,时不时地让人心里一惊,不自觉地想提高警惕。



更重要的是,他的履历和外貌一样,让人警觉。


罗斯,人称“破产重组大王”,“杀手级”谈判专家。他专长收购不良资产,再通过一系列操作扭亏为盈后出售,从中赚取高额利润。


2001年,罗斯在破产法庭上一举击退了巴菲特,最终以6亿多美元的价格买下当时世界上最大牛仔布生产商伯灵顿纺织厂,由此一战成名。


身边的人评价罗斯:“他只想着赢,冷酷无情,老谋深算,精于算计”。


特朗普这样向美国人民介绍罗斯:“这是一位‘杀手’,我选的是一位你们从来都没有见过的顶级‘杀手’”。



对于这样一位顶级“杀手”,美国财长姆努钦想要争取,他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罗斯会去北京进行谈判,作为5月中旬谈判的跟进。”


姆努钦的这一句话看似平淡,实则一箭双雕。


要知道,判断哪些人处于特朗普贸易政策的核心决策圈,有一个简单粗暴的评判标准,那就是看谁在代表特朗普政府进行谈判。


由此一来,姆努钦不仅给罗斯一个面子,还将罗斯向“自由派”阵营拉了一把。



但是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罗斯似乎并不倾向于谁,他不像莱特希泽、纳瓦罗那般强硬,也不似姆努钦般“温和”,他站在中间,左顾右盼。


罗斯甚至与非主流的白宫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纳瓦罗关系也不僵。2016年,罗斯还与纳瓦罗一起,为特朗普合写文章《给特朗普经济计划打分:贸易、监管和能源政策影响》,给特朗普的经济计划进行系统辩护,包括如何把制造业的工作机会带回美国,和采取强硬的贸易政策等等。



熟悉罗斯的人说,罗斯其实想成为贸易决策中的“领头羊”,他希望由他的商务部来牵头,对贸易伙伴加征关税,他还一直占据着艾森豪威尔行政办公楼,想更多接近总统本人。





然而,罗斯没有如愿以偿。


根据美媒的曝料,罗斯近来愈发地“被边缘化”。特朗普甚至评价罗斯“巅峰已过”,“杀手不再”。


2017年,罗斯主导的两次谈判,特朗普都不甚满意。其中的一次交易是,以进口中国鸡肉来换取美国牛肉出口。罗斯在总统办公室大谈特谈交易取得的伟大成功,结果只换来总统的“冷漠脸”。


除此之外,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也在不遗余力地排挤罗斯。美媒评论道:活是商务部干的,出去满世界谈判的却是莱特希泽。



不过,也有人指出,罗斯真正问题在于两边不靠,太过投机。


“罗斯一开始的受重视,到后来的边缘化,最重要原因是他的整个状态,就是在说总统想听的话,”一位匿名白宫官员如是说,“他总是在猜测总统要说什么,这只是在一开始,让他的工作很顺利而已。”



在贸易问题上,罗斯有着多次摇摆的历史。


2002年,罗斯买入钢铁公司,适逢小布什政府对部分进口钢材加征关税,他明确表示反对自由贸易。


2003年,罗斯表示,中国应保持纺织品配额,限制对美出口。


2004年,罗斯投资纺织业,为让墨西哥纺织品进入美国,他表示贸易保护主义“即将消亡”。


2005年,罗斯投资中国,他表示,“配额是暂时的,我是个自由贸易主义者,我着眼全球。”


2012年,罗斯预言,即便制造业离开中国,也不会返回美国,只会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流动。


2016年,罗斯与纳瓦罗一起为特朗普站台,认为制造业的工作机会将重回美国。


商人可以摇摆,但政治家却不行。


投机,让商人罗斯富可敌国,却让商务部长罗斯左右为难。



尽管如此,罗斯的影响力并没有完全消退。


在美国宣布对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后的第四天,罗斯带着五十多人的代表团抵达北京。


“这一事实说明特朗普依然相信罗斯,即使觉得他不再是‘杀手’”,一位熟悉特朗普的前高官如是说。





有人说,莱特希泽和纳瓦罗为首的“强硬派”目前正处于明显上风。


也有人说,如果“贸易战”全面打响,美国有痛感时,其他人会有更多话语权。


其实,所谓的贸易团队一直在不断变化,有人变得核心,也有人变得边缘。


事情如何演变,我们不得而知。


一位匿名的白宫知情人士这样总结道:


在贸易问题上,没有人能够真正代替特朗普说话,因为特朗普才是那个有着最终决定权的人。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