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锚定新型工业化 如何做好“特色菜”?
看懂上海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宋懿 杨臻
2024-09-26 16:17:17
第24届工博会在沪开幕,上海首批“市区协同”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布。锚定新型工业化,该如何因地施策,做好“特色菜”?东方卫视《今晚》特别栏目“看懂上海”邀请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经济学院教授张晖明和上海市徐汇区委常委、副区长俞林伟,一起来讨论
工博会上看新型工业化
9月24日,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开幕。为期五天的博览会,以“工业聚能 新质领航”为主题。一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亮相,吸引众多业内人士。
其中,机器人展区很是“吸睛”,今年该展区规模达到5.6万平方米,有132款机器人产品属于全球首发、首秀。
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中的ABB搬来了OmniCore运动控制挑战演示单元,只见两只机械手各自托着6只红酒杯不停晃动,另一只机械手则快速穿过酒杯之间的空隙,晃动的机械手下,杯中酒一滴未洒。对此,ABB集团高级副总裁、机器人业务中国区总裁韩晨介绍,“随着我们新控制器推出,轨迹精度也达到新高度,可以精确到0.3毫米”。
展会现场,一款全球首发的“上海牌”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在重复劳动之外能够实现对环境、工作对象等有更强的感知。观众惊喜地发现,师傅“教一遍”,机器人即可“看一遍、学一遍、试着做一遍”。其出品方、上海捷勃特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蒋耀表示,这款机器人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文本或真人示范甚至视频,就能轻松学到人类希望其掌握的技能。
此外,数字孪生等自动化技术和绿色化结合的“未来工业”场景,也亮相本届工博会。世界500强企业积极推进新技术、新场景在华研发和投资布局。其中,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总裁尹正信心满满。据他介绍,施耐德电气每年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增加15%以上,“在中国,我们能够更好地将产业应用场景和广泛的生态圈加以结合,将中国在制造和创新方面快速地响应集合起来”。
向“新”而行首批千亿产业集群发布
向新型工业化进军,作为工博会主场的上海,继续高歌猛进。
工博会开幕式上,上海首批“市区协同”千亿产业集群正式发布,涉及7个区、11个千亿级区级主导产业。其中,浦东新区主导发展“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闵行区主导发展“先进能源装备及绿色低碳”千亿级产业集群,宝山区主导发展“高端新材料、机器人及高端装备"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嘉定区主导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千亿级产业集群,金山区主导发展“化工新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徐汇区主导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千亿级产业集群,杨浦区主导发展“在线新经济”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经济学院教授张晖明看来,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国际化工业领域盛会,工博会汇聚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数千家企业代表,各个专业主题展瞄准的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技术和重点领域。可以说,上海发布首批“市区协同”千亿级产业集群,没有比选择工博会这个平台更为理想的了,无论解读相关最新政策还是进行产业对接,都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上海市徐汇区委常委、副区长俞林伟对“市区协同”的概念比较感兴趣,在他看来,加强“市区协同”就是要发挥各区自身优势,锚定主导产业,深耕细分赛道,共同目标都是推动上海特色产业迈向新高度。他认为,区一级政府要在“市区协同”中主动发力,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具体到徐汇区主导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千亿级产业集群,俞林伟以“模速空间”这个落户徐汇西岸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生态集聚区为例表示,未来他们将加强为入驻企业提供算力、语料等要素方面的保障,提供大规模、多模态、高质量开放数据服务。特别要针对算力缺口,搭建算力调度平台。
找准定位细分赛道 下好产业发展“一盘棋”
主导产业是上海各区产业发展的关键点和主阵地。瞄准不同赛道,如何打造主导产业的"特色菜",事实上,上海各区早有布局。
近年来,浦东坚持深耕“硬科技”,目前已经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备、综合技术水平最先进、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2023年,张江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2192亿元,占全国产业比重18%,占上海67%。
“张江药谷”也是浦东的一张闪亮名片。2023年,张江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收入达1630亿元,同比增长23%,去年我国成功出海的4款国产创新药,有2款就来自张江的本土创新企业,还有1款为张江共同研发。
徐汇区的主攻方向是大模型。作为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就吸引超过90家大模型企业在此扎根,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截至今年8月底,上海共有34款大模型服务完成备案,仅徐汇就有21款,占比超六成。
以化工产业为支柱的金山区,也在寻求转型升级。今年上半年,该区16个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高达37.7亿元。其中不少就是瞄准绿色化工、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当中一些创新成果,已经打破国外垄断,不用担心被“卡脖子”。
为进一步强化市区协同,下好产业发展的一盘大棋,上海正以“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市域空间新格局为基础,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布局。
此前,上海针对嘉定、南汇、奉贤、青浦、松江五大新城的发展,也提出要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明确各自的特色产业细分赛道。今年以来,上海还瞄准14个重点产业链、32个细分赛道持续发力,按照“一链一方案”制订相关招商方案,全力打造优势互补、生态良好的产业布局。在上半年举行的2024上海全球投促大会上,10个重点产业链细分赛道投资机遇对外发布,在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宽禁带半导体等领域,各区正在进一步加速产业聚集、细化产业分工。
谈及徐汇会对于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布局,俞林伟依然以“模速空间”举例。他称,徐汇选择人工智能这个赛道的机缘,是2018年首届人工智能大会在此举行。经过六年的经营和引导,得益于徐汇一流的营商环境和专业营商服务,“模速空间”正成为各类通用大模型、垂类大模型、大模型应用创新初创项目落地的第一站。
眼下,徐汇正加紧借助区位、人才、科研等方面优势,在加快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布局上,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落地,打造高密度产业创新空间。比如构建起上下游结构完备、技术前沿的全产业链,鼓励高校院所与龙头企业协作等。二是开放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企业赋能千行百业。比如推动大模型+虚拟电厂、医疗大模型、政务服务垂类大模型等应用落地等。三是人工智能赋能先进制造产业,“以技术革命驱动,迎来产业发展的爆发”。
张晖明认为,上海引导重点区进行产业集群的布局并非“拍脑袋”,而是对过去二三十年产业发展尤其是在产业集聚方面积累的经验总结而成,比如集群内企业相互学习所带来的群内分工,便可发生产业链的上下链接,“彼此之间得到更加紧密、有序,更加规模化的匹配”。
而在此基础上,新一轮的打造产业集群将促进在全市范围内更加明晰的区域分工,加上有来自顶层设计的协调,将更好地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
新型工业化领先而行 上海拿出 “路线图”
为努力打造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今年6月,上海发布《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提出5大行动20条举措。
方案明确,要实施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推动六大重点产业高端化发展,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2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此外,支持企业在生物制造、脑机接口、元宇宙等新科技变革领域率先突破,培育产业“核爆点”,加快布局新赛道和未来产业。
方案提出,计划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端制造业增长极,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张晖明注意到,“建设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在此实施方案中被摆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表明上海有志发挥其长三角的龙头作用,集聚能量、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我们提出要‘设计在中国’和‘品牌在中国’,就是要带动整个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以及对未来产业提前布局”。
当然,实现这些目标绝非“一路坦途”,除了企业自身努力,政府还需要从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总之,要以各种激励措施吸引人才、培育新赛道,同时要激发企业之间、产业链之间的互相协同,为资金、信息的交流融通提供便利等等,这些是我们市、区两级政府都要做的”,张晖明说。
编辑: | 李瑶黄艳琳 |
责编: | 赵歆 |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