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新闻放大镜

视频 | “情绪消费”兴起 新业态如何走正道?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彭晓燕 陈昱卉 翟静

2024-11-18 17:15

不开心了就在网上找个人哄、睡不着了连麦找人唱歌、起不了床订个叫醒服务……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情绪消费逐渐受到关注。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一所谓的新兴消费市场暗藏玄机,部分商家甚至存在“打擦边球”,明确提供违法违规的涉黄服务。



来自江西省吉安市的武先生是一名游戏陪玩师,他告诉记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客户需求逐渐多样化,从单纯的技术陪玩发展到情感陪玩、娱乐陪玩等多个方向。电商平台上,各类倾诉、叫醒、陪聊、哄睡、安慰等服务不少,价格从1元至上百元不等,部分网店销量极高,光“10元商品”销量就超过30万单。而此类网店的销售页面通常只有一张简单的介绍图片,相关的服务内容、服务时间、从业人员资质等均无体现。



记者发现,此类服务消费,价格差异很大,陪聊人员分为“盲盒、金牌、男女神、首席、锦鲤”等不同级别,级别越高价格越贵。此外还分不同服务时长,从15分钟到包周都有,包月的费用最高达3万多元。而此类情绪消费服务的背后,很有可能涉嫌低俗不良甚至违法违规。有电商平台的客服表示,他们可以提供类似“线上女友”的服务,包含大尺度的视频聊天服务。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该公司陪聊人员如何试音试照、如何接单抢单、如何提现,如何晋级等等,已形成了一条完整产业链条。



情绪消费指的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受到情感驱动,追求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慰藉,具有消费虚拟化、心理补偿性等特征。情绪消费的对象多种多样。各种玩偶、手办、盲盒、陪玩以及虚拟服务等是情绪产品的典型代表;具有广泛需求的文化旅游消费,也是情绪价值引领的重要领域。像近期网上大火的玩偶咖啡服务,在其他人看起来幼稚到尴尬的行为,在购买者的眼中,其治愈作用与其高价格是匹配的。对此有消费者认为,这类商品提供的是一种情绪上的陪伴,买了这些产品就会让自己心情好起来。


近年来,情绪成为年轻人的消费需求。《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近三成受访年轻人会因为情绪价值疗愈身心而进行消费。天眼查专利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市场上与“情绪”相关的专利超过3700项。



去年,淘宝公布的年度十大商品中,“爱因斯坦的脑子”独树一帜,成为历年来首个入选年度商品的虚拟商品。虚拟蚊子、孤寡青蛙等虚拟商品也成为网购平台年销量超百万的热门单品。到了今年双十一,从平台公布数据可以看出,年轻人的消费逻辑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为情绪价值买单成为一种主流。在关于消费心态的选择中,“快乐消费,为情绪价值/兴趣而消费”是年轻人最多的投票选项,超过了“品质消费”“极简消费”等选项。



不过,情绪消费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面临“情绪消费品”市场监管的缺失。对服务提供者的专业能力和伦理规范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从而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漏洞,如泄露消费者隐私、提供不正当服务、不合理收费等。


那么,在情绪价值一词越来越火热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对这类消费进行分类?对于这类新兴业态,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对待?对于消费者又如何正确引导? 律师游云庭今天在接受看看新闻Knews采访时表示,作为新型消费模式,情绪消费满足年轻人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商家带来商机,但也暴露出问题,如市场监管缺失,出现泄露隐私、不正当服务和不合理收费等,部分主播直播带货时滥用情绪消费,损害消费者权益,给其发展留下隐患。



游云庭说,提供情绪价值的聊天属于服务业的一种,可以把这种认定为一种特殊的一对一直播。如果这类情绪消费没有监管,背后会产生很多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比如说这中间会涉黄、涉毒,甚至存在引导消费者进行大额消费的问题。还比如,一些如果心理咨询的消费者,如果被引导到类似的平台,但提供服务的并非专业人士,这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所以,对于这种新业态,相关部门需要正确引导和规范发展,要加强对情绪消费品市场的监管,确定合法边界,规范行业标准,建立有效的投诉和预警机制,避免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和消费纠纷。


同时,消费者应增加辨别能力,理性消费虚拟商品,注意在消费过程中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作为社交替代品,部分情绪消费往往是虚拟的温情服务,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加强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从而更好地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编辑: 陈昱卉 翟静
责编: 彭晓燕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