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2.0:用社会资源打造素质教育新课堂
看呀STV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齐越 林羡德
2024-12-09 12:47
深化落实“双减”,关键在教师。为打造一支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要的中小学课后育人主力军,推动课后服务提质增效,自2023年起,上海市课后服务教师培训全面启动。2024年,培训迭代升级,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精选了科技创新、数字素养、场馆学习、艺术设计、体育技能五大类共10个专业实践项目,学用结合,成效落地。本次培训在各区教育局的积极响应下,覆盖16个区近500名中小学教师。
经过为期半年的系统培训和返岗实践,学员教师将五育融合的素质教育项目带回各区中小学落地生根,创生出“校外名师进校园”、“资源枢纽驱动”、“新技术领航”、“校外项目沁润”等一系列校内外协同育人新机制。11-12月,4场特色成果展示分别在乡村学校、民办学校、校外教育单位、社会场馆精彩亮相,全面总结和展示上海课后服务师资培育工作的特色与创新成果。
12月6日,第二场展示围绕“社会资源转化应用丰富学校活动育人层次”这一主题,在杨浦滨江绿之丘举行。活动聚焦如何将社会资源做教育性转化,打造素质教育“新课堂”。从机制支撑、路径探索、成果创生三个方面整体呈现了校内外协同丰富学校活动育人层次的新实践。
现场,杨浦区少年宫充分发挥了校外单位的资源枢纽功能,牵头构建区域馆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将丰富的社会场馆资源引入学校育人体系,为社会优质资源的教育性转化打通渠道。“博物馆项目化学习”项目在培训中搭建起社会场馆资源与教学应用的对接平台,“蝶蛾生物多样性探究”项目则打造蝶蛾标本流动展教厅,让更多中小学获取优质的生物多样性教育资源成为可能。通过创生多样的资源转化应用机制,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活动育人层次。
此外,来自合庆中学、傅雷中学、澧溪中学的学员教师,带来“自然笔记绘制”、“彩蝶工艺创意”和“蛾的展翅标本制作”等系列互动体验课程,立体呈现返岗实践、突破传统、巧用资源,“做”素质教育新课堂的育人成果。上海财经大学商学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和上海纺织博物馆携手搭建“古钱币拓印”、“特色印章制作“手编中国结”等十余项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资源互动展台,展现优质社会资源的多样化具象。
编辑: | 朱齐越 |
责编: | 李鹏 |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