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一座唐墓,盛唐两代王权的斗争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峥

2016-07-07 00:01

《彩书怨》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上官婉儿

2013年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发掘了一座带有5个天井的大型明圹砖券结构唐代墓葬。考古发现,墓葬没有地面封土,墓园和石刻标志,同时墓葬的第四第五天井及两道砖封门、甬道及墓室被大范围的破坏。在接下来的长时间的考古工作中,最终在甬道底部发掘出“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的墓碑,这一重要的物证证明,这就是历史传奇人物上官婉儿的墓葬所在,由于现场没有更多的考古信息,这块墓碑对于这位唐代传奇女子生平经历考证尤为重要。




在西安博物院的展厅,放着这块墓志,盖高75厘米,宽73厘米,厚12.5 厘米。正面用阴刻篆文“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九个字,顶面四周和四侧线刻牡丹纹带。四刹在整体联珠纹框内各刻瑞兽一对,以牡丹花结为中心相对腾跃,十分精美。

墓葬发掘全景

墓志出土情况

“我们认为这个婉儿这个名字可能是她的一个乳名,是指她在襁褓里,她的父母或者是亲属给她起的这么一个名字,在唐代,女子一般都是没有自己的名字的。我们标准的称呼是根据她的官方文献记载。上官氏,或者是昭容上官氏。在《旧唐书列传后妃》里,记载中宗上官昭容,名婉兒,西台侍郎仪之孙也。所以,称上官昭容为上官婉儿也并没有错”。上官婉儿墓的发掘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李明介绍说。




上官婉儿出生于公元664,祖父是唐高宗(李治)时宰相上官仪,上官仪因“离间二圣、无人臣礼”的罪名被杀,且连累全族,婉儿刚出生就进入掖廷(宫女居住和犯罪家属妇女宫中劳动之处。)为奴。婉儿是因文采被武则天所发现和起用的。《新唐书》记载,上官婉儿“年十四,武后召见,有所制作,若素构。”13岁被武则天封为才人,42岁时被唐中宗册封为昭容。

唐朝有发达的宫廷教育,其中对于宫人的教育就是由掖庭局负责。《唐六典掖庭局》记载:“宫教博士两人,从九品下……博士掌教习宫人书、算、众艺”学生除了宫人之外,掖庭局所管理的奴婢也包含在内。《新唐书百官志二》记载更为详细“武后如意元年……有内教博士十八人,经学五人,史、子、集、缀文三人,楷书两人,庄老、太一、篆书、律令、吟咏、飞白书、算、棋各一人……”其中“吟咏”,就是指诗歌。

“上官婉儿多才多艺,经史子集都很通晓,诗歌做的好,文采尤其出众,据《唐诗纪事》记载,有一次,宫廷设宴,皇帝皇后和公主皇子、大臣一起宴游,皇帝让群臣做赋,优者赐金爵,大家推荐由上官婉儿进行评判,由此可知她的文学造诣应当和幼年完备的宫廷教育有关。”长期从事唐代历史研究的陕西师范大学杜文玉教授说。

杜文玉介绍,唐初在门下省设置弘文馆,除了整理图籍,还教授学生,中宗时改为修文馆,上官婉儿劝中宗扩大规模,置大学士四员,直学士八员,学士十二员,选拔当时最优秀的人才担任。《景龙文馆记》就记载:“至若幽求英隽,郁兴词藻。国有好文之士,朝希不学之臣。二十年间,野无遗逸,此其力也”(意思是:这样求贤若渴的招募英才,倡导文学教育,国家有好的人才,都到这里来学习,在二十年里,都没有被遗失在民间,这是她的功劳)。在政治上,上官婉儿也是很有作为,她早在武周时代就参与中央决策,宰相张说在《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中说“两朝专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响”。她还经过韦皇后奏请唐中宗同意,将成年壮丁的年龄由二十岁至六十岁改为二十三岁至五十九岁,这对减轻百姓的负担是很有帮助的。

“可以说,上官婉儿的政治才能是有的,在很多唐代的一些典籍文献中都有写到,在新旧唐书中能被记录女性中,皇后、嫔妃、公主不用多说,上官婉儿能在这里面有一个篇章,足以说明她的历史地位”杜文玉说。

虽说历史典籍中记述了很多关于上官婉儿的事迹,但是,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最重要的考证还是要有直接的实物证据。在上官婉儿墓碑的背面,划细线棋格,阴刻正书32行,共计982个字。虽然不足千字,可从这里面能解读发现却让考古人员惊叹不已,其中隐藏着上官婉儿许多隐含的信息。






重现:墓志上被省略的生平

墓志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一般而墓志正文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要简单介绍死者的主要生平经历;二是要评价死者主要的成就业绩及其社会价值;三是要写出立碑的意义,同时对死者的不幸逝去表示哀悼之情。

墓志开头就写上官一族的由来,上官家族祖先是源于上古五帝之一颛臾之后,又是先秦楚国贵族后裔,身份高贵。接下来《墓志》记载的上官婉儿的曾祖上官弘的十几次的为官经历。最后,把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大大夸赞了一番。

“与别的同级别的唐墓简略的介绍家世不同,这个序文中的将近一半的内容都是讲述上官婉儿的先祖和她的祖父,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感觉这样写是有用意的”李明说。

在墓志写到快一半的时候,才提到上官婉儿,可这,也仅仅是“婕妤懿淑天资,贤明神助。诗书为苑囿,捃拾得其菁华; 翰墨为机杼,组织成其锦绣。”寥寥32个字。

根据史料《起复上官氏为婕妤制》:“而贤明之业,经济之才,素风逾迈,清辉益远”


史载唐开元年间宰相张说也说:“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

“当时我们就在想,上官婉儿在当时这么有名的政治家和才女,怎么如此潦草的就评价了?另外,这句话用在当时任何一个文学家的身上都是不过分的。对于才华横溢的上官婉儿来说,这样的赞美毫无特点,甚至有点平庸。”

据《新唐书》本传记载,上官氏“自通天以来,内掌诏命,掞丽可观”另据《旧唐书》本传记载:“自圣历已后,百司表奏,多令参决”。由此可见,上官婉儿是被武则天所发现和起用,在万岁通天元年,上官婉儿负责过掌管内制的起草,又批阅过百官的奏章,参与军国大事。可以说,上官婉儿是武则天身边的政治大红人。但从发现的《墓志》上面记载来说,却略而不书,并未提及当年武则天与上官氏的关系,更没有提及上官婉儿从政之事,这说明,在撰写墓碑的时候,对于这一段历史具有显而易见的选择性,通俗的讲就是避实就虚,用大量的无关紧要的词语去填充墓志铭文。

“根据对当时历史的掌握,上官婉儿的下葬时间是公元707年,这一年,武则天刚刚去世两年。当时的朝廷对于武则天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评价,既没有正面的评价也没有反面的评价,只是回避武则天执政期间的功过。能不提就尽量不提,而上官婉儿和武则天关系密切,不便过多提及,而上官婉儿在武则天时代所做的事情,自然也被省略掉了。”





反对:唐中宗设立“皇太女”之位

史书上记载,安乐公主是唐中宗和韦皇后最宠爱的女儿,恃宠而骄、飞扬跋扈。曾在韦后的默许下,向唐中宗提出要求,封自己为“皇太女”,想当储君。

安乐公主,也叫李裹儿,是唐中宗李显之女,韦氏所生,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称。在唐中宗统治时期,她大肆开府设官,干预朝政,贿买官爵,宰相以下的官员多出其门。

史书上对这段历史也有记载。《旧唐书五十一卷后妃》记载道:“后方优宠亲属,内外封拜,又欲宠树安乐公主,乃制公主开府,置官属。安乐恃宠骄恣,卖官鬻狱,势倾朝廷。又请自立为皇太女,帝虽不从,亦不加谴。”

(意思:韦后特别优待亲戚近臣,在朝廷内外给他们封官,又专宠安乐公主,为她设立公主开府,并设立专员。安乐公主依靠中宗的宠爱更加骄纵妄为,受贿卖官,枉断狱法,权倾朝野。安乐公主又请求中宗封自己为皇太女,中宗虽然不答应,但是也不责怪她。)

“在设立皇太女的问题上,上官婉儿还是很有立场的,简单点说就是两个字,反对,在墓志中,关于上官婉儿反对的过程,撰写者也着重描述了一番。”

墓碑上说:“昭容泣血极谏,扣心竭诚,乞降纶言,将除蔓草。/ 先帝自存宽厚,为掩瑕疵,昭容觉事不行,计无所出。上之,请擿伏而理,言且莫从; 中之,/请辞位而退,制未之许; 次之,请落发而出,卒为挫衂; 下之,请饮鸩而死,几至颠坠。/ 先帝惜其才用,慜以坚贞,广求入腠之医,纔救悬丝之命,屡移朏魄,始就痊平。”

从墓志上可以看出,上官婉儿四次向唐中宗进谏的劝阻过程,首先是从检举揭发,再到辞官不做,再到削发为尼,都没有得到唐中宗准许后,最终婉儿采取了“请饮鸩( 毒酒)而死,几至颠坠。”以死相谏,婉儿喝毒药后,太医紧急救治,才得以保命

“这与史书上记载的上官婉儿与韦后是一伙的大相径庭,为了阻止安乐公主皇太女的位置,以命相博,由此也推翻了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是同一伙的说法”

在墓志中又提到:“表请退为婕妤”,这是上官婉儿在韦后弄权和安乐公主争立“皇太女”事件中的又一次表态。婕妤是唐朝的嫔妃等级中的三品,低于昭容二品官阶。

“为了阻止安乐公主,主动降低身份,这是在史料中没有记载过的,也是第一次提到,这表明朝廷对她的政治立场是肯定的”




死亡:政治投机分子的悲惨结局

《旧唐书》列传后妃上说:婉兒忤旨当诛,则天惜其才不杀……自圣历已后,百司表奏,多令参决……中宗即位,又令专掌制命,深被信任……婉兒每代帝及后、长宁安乐二公主,数首并作……


李明说,虽然史籍上聊聊记载,可从中看出,上官婉儿从武则天时代起,早年在宫中生活,与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唐中宗,韦皇后或多或少都会有交集,她们之间的关系也不一般。在随后的政治生涯中,也屡次被武则天重用,提拔。

“上官婉儿的爷爷和父亲在当时是政治犯,被处死,她很小就被带进宫中,无依无靠,可以说没有政治根基,同时,靠自己的聪明和勤奋在文学上有所造诣,取得武则天的赏识,所以,上官婉儿也必然是谁掌权她依附谁,她是典型的政治投机分子。”李明分析道。

那么,既然上官婉儿既有政治头脑又有文学才华,在政治上左右逢源,又怎么在47岁时突然终结性命的呢?李明说,这依然和政治有关。

关于上官昭容的死因,《墓志》上说“昭容居危以安,处险而泰……亡身于仓卒之际。”所谓的“仓卒之际”即代指李隆基所发动的唐隆政变,意即其死于政变的兵锋之下。

唐隆政变,是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由当时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共同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告终。这次政变的后果是,即位不足一个月的李重茂退位,李旦继位史称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帮助李旦登上皇位的太平公主一时权势倾天。

对于上官昭容之死,《资治通鉴》描述的较为详细:“及隆基入宫,昭容执烛帅宫人迎之,以制草示刘幽求。幽求为之言,隆基不许,斩于旗下”。
(意思:政变发生时,李隆基入宫,上官婉儿执烛率宫人迎接,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李隆基的大臣刘幽求观看,以证明自己是和李唐宗室站在一起的,刘幽求请求李隆基开恩,不要杀她,但李隆基不许,于是杀上官婉儿于旗下。)

明明知道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关系不错,况且,太平公主还拿着李唐的传位诏书献给李隆基,为什么李隆基还要做此决断,斩杀上官婉儿呢?

“这次,上官婉儿是算错了一步,她虽然和武则天、武三思、太平公主关系不错,但是,和李唐王朝的第五代接班人李重俊、李隆基关系却不好。我认为,这是当时李隆基是有目的的,斩杀上官婉儿是为了扫清登上皇位的政治路障,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关系好,如果这两个女人联手,对李隆基来说是一个大麻烦。”

上官婉儿从六月二十日被杀,到当年八月二十四日下葬,自卒及葬,仅有两个月时间。同为政变中被杀,还有韦后和安乐公主,而唐廷对上官昭容与韦后、安乐公主的认定是完全不同的。唐隆政变第二天 ,以殇帝李重茂( 温王) 名义颁布的制书,罗列一干罪臣名讳与罪状,不见上官昭容名列其中。而从《墓志》上看,并没与提及上官婉儿与宫廷叛逆有关联,而是对上官昭容颇多赞誉;宰相张说执笔的《昭容上官氏碑铭》也赞美她“外图邦政,内谂天子。忧在进贤,思求多士” 。

“从这里可以看出,上官婉儿的死后认定是很微妙,上官婉儿是二品昭容,墓葬的规制也与品衔相符,另外,墓志上对上官婉儿的认定也是肯定的,如果是韦后和安乐公主一党,就不可能有正面的评价”。

李明说,墓志,间接的印证了上官婉儿的死是因为卷入了李唐王朝复杂的王权斗争中,是宫闱斗争中的牺牲品,从掌握的资料来看,上官婉儿在政治上是属于墙头草,她的死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毁墓:一修一毁的政治玩偶

在上官婉儿墓的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上官婉儿墓室被破坏殆尽,不仅墓室的棺椁不翼而飞,整个墓穴的砖被掀起,打碎,墓室顶部也被人为弄塌、破坏。

“甬道的壁龛里的陶佣都完好,只有墓室被破坏,我们分析这不是盗墓者所为,因为盗墓者是为了取得钱财和随葬品,没有必要破坏墓室,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人为故意破坏”

是谁破坏了墓葬,又为什么要破坏墓葬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李明分析道,破坏墓葬应该是官府组织,而下令破坏墓葬的很可能是后来登基的唐玄宗李隆基。

“这里面又牵扯着政治之间的博弈和斗争,用一句俗语就是,拿死人做文章,我们分析,毁墓原因可能是涉及到太平公主,从出土的墓志上可以解读出一些信息”

按照唐代墓志撰写的惯例,撰文者大多会在序文末尾对出资制作墓志的请托人(一般是志主的子女或家庭重要成员) 点名奉承一番,以昭显后者的孝道或慷慨。《唐昭容上官氏墓志》也不能免俗墓志上说“皇鉴昭临,圣慈轸悼,爰造 / 制命,礼葬赠官。”可以看出,上官婉儿的墓室当时的睿宗皇帝下令修建的,但随后的一句话,却峰回路转,意味犹长。“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既然是唐睿宗下令修造墓,为什么还要提太平公主呢?这在当时是不符合墓志制式习惯。

“太平公主当时非常的强势,唐睿宗在建造太平公主的墓葬上面是没有自己主见的,墓葬的修建与葬礼很有可能是太平公主示意的,但又要照顾唐睿宗的面子,毕竟,上官婉儿身份是昭仪。上官婉儿的墓也可能是由太平公主,独资修建的,撰文者在这里毫不掩饰太平公主痛惜上官氏之死的感情,很显然是特意交代。”李明说。

景云元年,也就是上官婉儿死亡那年,太平公主正处于协助李隆基平韦后之乱并支持睿宗登基的政治全盛时期。根据史料记载,“公主……每入奏事,坐语移时,所言皆听。荐人或骤历清职,或至南北衙将相,权移人主。军国大政,事必参决,如不朝谒,则宰臣就第议其可。”由此可见,当时的军国大事,都由太平公主和唐睿宗商量决定。结合《墓志》“词旨绸缪”的描述,不难想象,上官昭容的安葬,太平公主有游说睿宗的莫大之功。太平公主不但资助上官昭容的葬礼,还主张为已逝者编纂文集。《旧唐书》记载: “令收其诗笔,撰成文集二十卷,令张说为之序”。指使当时的宰相张说,编写《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称赞“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嫔,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

“太平公主这么做不仅仅是因为上官婉儿生前是自己的政治同盟,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太平公主通过建墓,立书这种行为是想拉拢原来属于上官婉儿一派的政治力量,因为上官婉儿是死于李隆基之手的。太平公主对死于李隆基之手的上官婉儿,树碑立传,编纂文集,追封谥号。这么高调的示好动作,肯定是出于政治目的,在死人身上做文章。在唐代,是一种屡见不鲜的一种政治手段。”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7月)太平公主因谋逆赐死,平定太平公主叛乱的正是李隆基。太平公主对死于李隆基之手的上官昭容高调示好,难免令后者衔忿迁怒。毁的是上官昭容的墓,打的却是太平公主的脸。八世纪的初叶,毁墓和建新墓似乎成了掌权者发泄怨愤和表达态度的极端方式,这种行为背后的政治因素纠缠着几代人对绝对权力的欲望。

对于毁墓现象,古来有之,最早的毁墓记载是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司马迁在《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报父仇。”而在初唐时期,掘墓毁尸事件也层出不穷,达到极致。两唐书中多处记载毁墓事例,例如: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则天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将兵三十万讨之”同时,迫不及待地于光宅元年( 684 年) “追削敬业祖、父官爵,剖坟斫棺,复本姓徐氏。”把徐敬业祖父,唐朝开国元勋徐茂公的墓掘平,挖出徐敬业的尸体,曝尸荒野,以敬效尤。

神龙三年( 709 年) 七月,太子李重俊发兵杀武三思及其子安乐公主驸马武崇训。唐中宗懿旨“太子既死,中宗为三思举哀,废朝五日,赠太尉,追封梁王,谥曰宣”。可到了唐睿宗时期,就完全推翻了唐中宗的旨意,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墓却难逃戮棺曝尸的命运。史料记载:“睿宗践祚,以三思父子俱有逆节,制令斫棺暴尸,平其坟墓。”

“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太平公主通过建墓来确定自己的政治地位,那么李隆基就要通过毁墓来彻底瓦解太平公主的政治势力。这也反映了唐代政治斗争的残酷与诡谲,上官昭容作为权力斗争的参与者和牺牲品,既然已经搭上了卿卿性命,又何惜身后的一座墓?”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