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视频 | 上海电影成果巡礼 吕其明7天写下《红旗颂》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健慧

2019-09-26 01:22

83部上海影片,展示70年城市变迁。礼赞新中国70华诞·上海电影成果巡礼即日起至30日在上海文艺会堂开展,展出形式包括海报、剧照、手稿、杂志、道具、互动体验、视频、情景再现等。

展览现场


一楼主题展以上海电影对共和国70年沧桑巨变的见证和呼应为主线,从历届金鸡、百花、华表等代表着中国电影最高水平奖项的获奖故事片中选取了83部上海出品的影片,展示70年间上海城市变迁、时代发展、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在大银幕上留下的足迹;二楼综合展主要呈现上海美影、译制厂等单位70年间取得的艺术成就, 展示上海电影在积累经验与交流互鉴中形成的独特人文景观。展览期间,王龙基、吕其明、孙渝峰、冯健男、周克勤等多位电影艺术家作为演讲嘉宾带来精彩的电影课堂。

吕其明


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作曲家吕其明先生在电影课堂上深情地读了这样一段他写下的文字:“1949年11月,我转业到上影厂,七十年来,我写了不少电影、电视剧歌曲以及器乐作品,绝大部分都是主旋律的、正能量的作品。这是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和选择。因为我热爱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党,我要将我生命的全部热忱交织在我的作品中,来讴歌祖国和人民,党和人民军队光荣的昨天、今天和未来。我要为之奉献我的一切。上影厂是我的家,我爱这个家,我深深地爱这个家。”

年轻时的吕其明


1949年,19岁的吕其明随部队进入上海。走在上海马路上的他皮带上挂着一把小手枪,背包上搁着一个小提琴盒子。他一生有四个梦想:“第一个梦想是小人小马小刀枪;第二个梦想是小提琴梦;第三个是音乐梦;第四个是电影梦。”而这四个梦想都已成真,他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度过了70年,上海也早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吕其明先生说自己有两种身份,一种叫战争的幸存者,一种是新中国的幸运儿。抗日战争时期,很多烈士倒下了,其中也包括他的父亲吕惠生。当他走向刑场的时候,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时年43岁,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我在抗日战争中间也曾经有过几次死里逃生,但我幸存下来了。”吕其明说:“我是一个幸存者,所以我感恩我们的祖国。我又是一个新中国的幸运儿。”

吕其明与红旗颂


讲堂上,吕其明向现场观众透露,当年创作《红旗颂》,他用了仅仅7天的时间。“《红旗颂》我是奉命作题的,不是我自己想写,我也不敢写。”吕其明说:“我用了7天的时间把这个作品写出来了。为什么能够写出来?我当时在构思的时候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我对于红旗,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这种深厚的感情,我是在红旗下长大,而红旗又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这个红旗上也有我父亲的鲜血,所以我对红旗有着非常非常深厚的感情,这个是写好《红旗颂》的最根本的条件。”

在吕其明看来,他的作品并没有那么高超的技巧,但是有非常纯朴的感情,这种感情就是对祖国的感情。“我想方设法要让普通的老百姓都能够听得懂,都能够接受。”吕其明说:“怎么样让人家感觉到你是在写红旗呢?这个又是生活给了我感受。”1951年至54年期间,他曾经有一段时间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在这几年当中,他每年都要参加五一、十一的大游行,通过天安门,接受中央领导的检阅。“通过天安门的时候,大家高呼口号,热泪盈眶,红旗招展,这个对我写《红旗颂》有非常非常大的启示。我把生活中来的东西揉进了我的作品当中。”吕其明表示:“可以说《红旗颂》里面每一个音符都浸透着我对祖国,对党,对人民深厚的感情。”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健慧 实习编辑:浦帆)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