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赖声川《曾经如是》首演 200个角色演绎奇幻之旅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琳琳
2019-12-16 07:45
灯暗,场灯亮。他们行走,跌倒,复前行,继续着各自的人生……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故事,《曾经如是》里面有一个,也有无数个,这是被赖声川全力打造的一个奇幻的生命旅程,她讲了别人的故事,又讲了所有人的故事。在这趟旅途中,看到智慧,也看到愚行,看到快乐,也看到绝望。如戏剧评论家周黎明所说:“很难想象一位艺术家在登峰造极的剧场史诗《如梦之梦》之后会朝着更高的艺术极顶攀登,而《曾经如是》便是赖声川戏剧创作的又一道险峰奇景。即便他本人没有明确说明,但也不妨碍《曾经如是》与《如梦之梦》遥相呼应。” 12月9日到12月22日,在上剧场,一段即兴吉他乐,一群疾行的人们,演绎所有人的《曾经如是》……
山里的人们陆续离开最原始、最淳朴的地方,来到繁华的纽约,去寻找一些答案。没想到,大家认为最文明的地方,也是最愚蠢的地方。这群人遇到了“911”,再一次失去了亲人。十方,在这个包容性最强,但是又有最多人类经过的纽约城,摘下了自己的蒙眼布,慢慢接受曾经发生的事情,这一切都是“过去”。这群经历过两次灾难的人们,开始踏上追寻“净土”的旅程不论经历苦难,还是平安顺遂,“时间”和“偶然”从来都没有停下它们的脚步,编剧赖声川借这两个角色向我们发问:“时间是什么?”“偶然是什么?”“什么是当下?”“什么是过去?”“我们遇到的种种困难与不幸,是偶然还是注定?”众说纷纭中,“时间”还是时间,“偶然”依旧是偶然。
在这部戏中,赖声川不断向人类社会抛出疑问。试图通过不同维度的、不同物种的思考来回答这些人类本身的问题。或许在中国原创剧本中,很难找到这样的文体——魔幻、诗意、写实。赖声川在这部戏中,巧用动物,或其他外来生物的口吻,抛出人类质疑的这些问题。在这种拟人的手法中,可以看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讥讽之感,动物们的野蛮行为,或许来的比人类纯粹,而相对而言,人类才是最愚蠢的生物。台北书院山长林谷芳观戏后说道:“赖声川虽不直言,但显然得有如此的观照,他才会有剧中几个主人翁生命特质与追寻之路的设定:在这里,有人透过与动物的对话接近真实;有人藉由纯粹的天籁之声接于净土;有人更就直接活在不同时空的‘生命并置’中;有人处于现实,但“相信”外星文明就是神;有人则在不可测的天灾与时间的轮转、生命的‘偶然’中领略人生。”
“《曾经如是》是赖声川透过如花朵一般绽放着的舞台/观众席,引领着观众进入一个由无数人的心灵共同展开的宇宙/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庆梅在评论文章中写道。这部戏,赖声川给出的已经不仅仅是《如梦之梦》创造的那个庄周梦蝶的故事,梦与醒之间,一个全维度的空间,以及这些空间里面的时间和偶然,像是一个宇宙这么大。
中国云南的小山庄,纽约的下东区,印度锡金的山峰在舞台上随意变换。全剧21个演员,200个角色,展现出一个全新的赖声川的剧场世界奇观。在赖声川看来,郝蕾就是雪莲。最初,郝蕾每天会准备几个模样的雪莲给导演选择,如今,她将一个坚强、苦干,对生命饱含热情的角色展示个大家。从少女,到中年雪莲角色,几番历经亲人离世,努力活着。郝蕾笑谈:“剧中我是开面馆的,一生都在做面,从云南到纽约,一直到老了做不动了。我没有单独看雪莲这个角色,应该是说整个人生,可能是我,可能是你们。”
张杰首秀上剧场舞台,吟唱“净土”故事。他将《曾经如是》视为人生中重要的开始,在“丁乃竺的会客厅”他分享到,站在上剧场《曾经如是》的舞台上,可以直接感受到台下观众的呼吸,已经很久没有紧张到仿佛心要跳出来的感觉了,“当你相信看到什么样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存在的。舞台上,我拥有了多吉的说话方式,拥有了多吉的眼神和心跳,这些都是《曾经如是》赋予给我的,不同于演唱会上肆意的张狂,而是纯净地、勇往直前地带领大家寻找净土。”
赖声川说:“在《如梦之梦》中,这些似乎随意的元素到最后旅程结束时全部能够融合到一起。《曾经如是》是另外一种马,飞入另外一种空。自由联想存在,但它们是在一个有严谨结构的叙事中被连接起来。或许这两部作品真正的共同点,就是我们活在这个地球上的共同旅程吧。”舞美设计师珊卓·伍德尔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的物理学符号放入舞台的天幕设计中,这个符号代表的是一种不存在的永恒,即当人们想要去测量物体的运动时,就已经改变了他的运动轨迹。
赖声川说:“我们做戏就是想要帮助观众,如果帮不到,我做演出是为了什么?在这个戏中,我们会发现世界的美好,用更通透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无常。” 有趣的是,《曾经如是》的首演恰逢上剧场四周年生日。借加州伯克利大学艺术与设计副校长香农·杰克逊所说:“欢迎走进赖声川的剧场世界。在这个剧场中,他将分享出世界未来面貌的新可能性。”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编辑:佩佩)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