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了个空前绝后的传奇竹人 经历三朝有匠心非匠人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健慧
2016-06-16 10:52:01
上海曾经有这样一个传奇人物,一生经历了清代最鼎盛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据说,此人长身玉立,长髯雪白,而且豪饮不醉,周围的人都觉得他像一个神仙,于是民间有了很多关于他身世、年龄的传说。
此人名周颢,人称周髯。他是清代最著名的竹刻家,中国竹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6月15日,“竹素流芳——周颢艺术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这位上海曾经的传奇再次进入了世人的视线。
作为一名擅长诗文、精通书画的文人,周颢受家乡嘉定地区竹刻传统的影响,他将自己擅长的绘画,特别是山水与竹石施于刻竹,开创了独具的艺术风格,对其后的竹刻艺术影响极为深远。人们认为他在竹刻历史上的地位,如同诗圣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周颢自幼学画,又很早就接触了刻竹,这和整个嘉定的氛围有关。”上海博物馆工艺部副研究员施远介绍说。曾经发生过嘉定三屠的地方,在周颢出生的时候,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根据现有的仅有的文献资料记载,周颢并非出身于名门望族,家境较为清贫,“种菜自给”。但他的家庭条件也足以支持其游于艺事,“选择了诗酒风流,高尚其志不事王侯的人生道路。”
周颢的年龄一直以来就是一个传说。《太仓州志》言山人卒九十七。林贡生大中辑《练雅小传》却云“年至九十一”,并云“余十七八时,犹共席见其豪饮若少年云”。不管是九十七还是九十一,周颢的高寿是不争的事实,加之其长髯飘飘,又豪饮不醉,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但就年龄就足以是一个传奇。
而更为令人惊叹的是,周颢不仅高寿而且至老创作不辍,艺术生命十分长久。这次展出中的南京博物院藏《山水人物图册》十开册,是周灏八十八岁的时候所绘。“这几乎囊括了他一生描绘过的绝大部分题材:墨竹、古木竹石、细竹山水、风雨归舟、雪景、人物、栈道行旅,无一不有,”施远说:“就像对一生所画主题的缩略回顾。”
然而,从今天来看,周颢没有在绘画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却是将其毕生的绘画素养倾泻到竹刻创作上。“可以说是失之东偶,收之桑榆吧。中国竹刻艺术的高峰,就被他轻松步于脚下。”施远解释道:“过去的工匠综合素养不是很高,他以画家身份参与到创作中去,可以想象突然提升工艺水准,因此在竹刻上就特别出名。”
嘉定竹刻的创始人朱松邻也是一位善于诗文书画的人,他和儿子朱小松、孙子朱三松并称“嘉定三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嘉定竹刻能够异军突起,和像三朱、周颢这样一群有文化的艺术家从事工匠手艺活有关。”施远说。
用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等融为一体,赋予竹以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是嘉定竹刻最为鲜明的艺术特点。而周颢与前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合南北宗于一体”。
“南北宗论”由明代董其昌提出。简而言之,就是他认为北宗是行家画,而南宗是文人之画。在于竹刻,施远解释:“南宗就具有写意性,线条圆润,具有文人精神。以嘉定三朱为例,他们的雕刻有着北宗的装饰性,线条硬朗写实,有着工匠的意趣。而周颢却是将南北宗融合,既有阴刻,又有很丰富的阳文浮雕,两者结合在一起,立体性特别强。”他指出,在周颢之前,“南宗”正统绘画的风格从来没有在雕刻作品上得到过成功的表现。而在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我们却可以看到周颢将竹刻创作视若绘画。其中,上博藏松壑云泉图竹笔筒为密体山水竹刻的代表作,“这是他六十一岁时的作品,构图瑰奇,意境深邃,山水云树,纤细曲折,疏密有效。”施远介绍:“它的山石除了以阴刻刀法表现轮廓线条外,还用圆刀浅浅剔出石上纹理层次,并且经过打磨,显得变化微妙,丰富而含蓄。竹筒上的瀑布就更显得立体。”
周颢的作品传世并不算少,但散见于各处。与享有盛誉的竹刻相比,他的绘画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了解其绘画成就的人们在他去世之后就感叹其画名为刻竹名所掩盖。“不过对于周颢来说,他画画、刻竹、吟诗、饮酒,度过了漫长而充实的一生,也可以说是毫无遗憾。”施远说:“他应该没有料到,他的那些游戏之作的竹刻,竟然成为中国文人进入工艺美术领域最成功的作品范例之一。从竹刻艺术的角度来说,周颢的成功不仅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因为再也没有一个竹人,有他那样高超而全面的文人艺术素养,也再也没有一个文人书画家,有他那样精神而卓越的雕刻水平。”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