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游龙华时,这些名胜古迹与历史掌故您是否了解?

旧时光里的上海滩

邱力立

2023-01-13 22:28

上海的龙华地区以龙华寺与龙华塔而闻名,每当岁末人们相聚于此听钟声送祝福并向来年寄托美好的愿望,有关于这些我们还要从那个遥远的年代说起。


关于龙华寺与龙华塔的始建年代至今也没有统一的说法。如据清康熙年间《龙华志》记载:景佑五年(1038年),宋太史叶清臣撰《沪渎龙华寺记》称:“后汉吴赤乌五年(242年),有神僧自康居国来,卓锡于此,吴主孙权命致佛牙舍利,为建塔、寺,赐额龙华寺以居”;又据宋绍熙四年(1193年)《云间志》称:“空相寺 , 在龙华。张仁泰请于钱忠懿王始建。旧号龙华寺,治平元年(1064年)改今额”;还有如清康熙乾隆年间《上海县志》中称:“(龙华寺)殿宇创于唐垂拱三年(687年)”。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龙华寺与龙华塔始建年代的主要说法有:1、寺与塔均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2、塔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寺始建于唐垂拱年间;3、寺与塔均始建于五代吴越王钱俶时期,这些说法可供各位读者参考。



龙华寺



龙华塔


龙华寺至宋代以后屡有兴废,如在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时,寺院曾因倭寇侵扰上海而化为颓瓴残甓,后于嘉靖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间(1562-1566年)对于寺内各殿宇进行了陆续的重建;又如在明清交替之际,寺院又渐趋颓圮,后在清初时又进行过复建。


历史上的龙华地区曾以“龙华晚钟”与“龙华庙会”最为知名。上海从明代万历年间起就有“沪城八景”之说,至清代,龙华晚钟曾与江皋霁雪、黄浦秋涛、吴淞烟雨、石梁夜月、凤楼远眺、海天旭日、野渡蒹葭共同位居“沪城八景”之列,清代文人李行南在《申江竹枝词》中曾对此景有写到:“三月十五春色好,游踪多集古禅关。浪堆载得钟声去,船过龙华十八湾”,描绘了当时三月间人们相聚于龙华且在不远处响起龙华钟声时的景象。



昔日“沪城八景”之“龙华晚钟”


龙华庙会是上海地区最具影响力及历史最悠久的民俗活动之一,据说在明代时就已形成规模并一直延续至今,相传农历三月初三为弥勒化身布袋和尚涅槃日且龙华寺以弥勒事迹而得名(据《弥勒下生经》、《法苑珠林》等记载,“龙华”一词为佛家语,典出:弥勒早年在兜率天内院修行,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降生人世,坐于华林园龙华树下为佛),故每年三月初三前后,龙华寺内香客不断,而寺外则商贩云集,后来庙会随着规模与影响力的扩大,时间也由原本的三月初三延长到了三月十五,清代文人秦荣光曾在《上海竹枝词》中对此有赞美云:“车如流水马如龙,轮舶船帆白浪冲;香汛赶齐三月半,龙华塔顶结烟浓;车水马龙连日盛,游人大半为探花”,形象地刻画了龙华庙会时的热闹景象,而秦荣光诗句中所写到的“探花”即指“游客乘踏青时节来到龙华观赏桃花”。


不仅是文化昌盛,历史上的龙华地区同样也以物产丰饶而著称,其中尤以棉花与水蜜桃二物最负盛名。棉花的盛产曾推动了龙华地区纺织业的发展,历史上的“龙华稀布”以细洁光滑而闻名,曾长时期行销沪上,据说在20世纪20年代时每匹“龙华稀布”可以卖到一个银圆。龙华的水蜜桃自然与龙华的桃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但有关于它的来源也有着不同的说法,有说是“由徐光启之子徐龙与从北方引种而来”,也有说是“来源于明代顾氏家族露香园的遗种”,说法不一。



露香园路周边以前曾有“露香园”


再回到龙华寺的话题上来,如今的龙华寺经过多年来不断保护修缮后依旧保持着以往的古朴典雅,从前至后依次排列着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藏经楼等主要建筑。细心的朋友们或许会发现与其它寺庙有所不同的是在龙华寺的弥勒殿和天王殿内各供奉着一尊造型不同的弥勒像,弥勒殿内的“弥勒”大腹便便、笑口常开,与我们习惯认识中的弥勒形象颇为吻合,而“天王殿”内的”弥勒”则戴有天冠,慈眉善目,与我们常见的弥勒“大腹便便”之相迥然不同,这里除了龙华寺是弥勒的道场外,还有其它什么原因呢?原来,这尊“天冠弥勒”倒是“弥勒的本像”,佛经谓此乃弥勒高坐兜率天内院之“真身”,而那尊更为大众所熟悉“大腹便便”的“弥勒”其实是从五代后梁时期“布袋和尚”的形象中化身而来的。


布袋和尚,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明州奉化的高僧,据说其整日笑口常开、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背着个布袋在闹市中出现,布袋内则百物俱全。布袋和尚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三月初三在岳林寺圆寂,临终遗一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岳林寺塑布袋和尚像于阁内,自此天下寺院开始供奉布袋和尚并以其为“弥勒”。


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龙华寺天王殿殿侧供奉有“四大天王”,分别为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这尊“多闻天王”就曾在唐朝时有过较多的信众。“多闻天王”音译为“毗沙门”,传说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安西城被蕃军围困,毗沙门天王于城北门楼上出现,大放光明,并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三五百名神兵穿金甲击鼓声震三百里,地动山崩,蕃军大溃,安西表奏,玄宗大悦,遂令诸城楼置毗沙门天王像供养,从此至晚唐五代时期,这尊“毗沙门天王”香火极盛。


此外据说这位“毗沙门天王”早期神像多“手托宝塔”且有一子名为“那吒”,故而也有说法称在中国神话中那位大名鼎鼎的“托塔李天王”其实就是从这位“毗沙门天王”的形象中演化而来的,后来宝塔归了“李天王”,那“毗沙门天王”就被改为了“手持幡幢”,久而久之则又延申出了《封神演义》中“魔家四将”之一“魔礼红手持混元珍珠伞”的形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时就是这么具有魅力。



龙华寺钟楼


此外龙华寺的大雄宝殿也是“颇有学问”,其殿正中供奉“华严三圣”,主尊为毗卢遮那佛(按天台宗<也称“法华宗”>的说法,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左右分别为文殊普贤二位菩萨,殿前两侧供奉二十诸天(最初多为南亚次大陆古老神话中的神明,如大梵天、帝释天等),殿后两侧供奉十六罗汉(约自唐末五代时期又出现了“十八罗汉”),都能讲出不少“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故事,笔者在此就不一一详述了。



龙华寺大雄宝殿


1959年5月26日,龙华寺与龙华塔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龙华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龙华的故事仍在继续中。


-END-


本文亦发布于“王阳明66 说上海”微信公众号。集笔者“数年走访收集总结之精华”的《觅.境—上海滩二十四小时》已与广大读者见面,现已在各大网店有售,大家如感兴趣可以关注,如需笔者的“签名本”也可在“王阳明66 说上海”公众号中进行留言。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