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4″

视频 | AI“四小龙”折戟IPO?加快应用落地成当务之急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张英

2021-05-19 11:50

我国的“十四五”规划将人工智能列为前沿科技领域的“最高优先级”。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被纳入上海“十四五”规划的先导产业,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不过,如何让这项技术成为既叫好又卖座的商业化产品,是眼下不少人工智能企业所面临的一大瓶颈。从今天起,东方新闻《热点观察》板块推出系列报道,聚焦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从实验室到市场,如何才能让盆景变成风景?今天的报道,我们先从一家人工智能企业的招股书说起。



中止,中止,终止!


短短两个月,依图科技、云知声、禾赛科技等企业相继撤回招股书,曾经争做“人工智能第一股”的独角兽们,如今却面临“全军覆没”的风险。其中,被誉为“人工智能四小龙”之一的云从科技,去年便递交IPO注册申请,到今年3月底,却突然因财报更新,中止上市审核。


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从提交申请开始计时,到一轮反馈,总共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所以我们还是暂时选择一个中止状态,继续把这个申报的文件质量去完善了,这是一个正常的程序。”


招股书显示,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云从科技所属于母公司净利亏损22.72亿元,仅2019年一年就亏损了17亿元。其它几家企业亏损更甚,高研发投入、持续亏损,让资本迅速回归冷静。


知名天使投资人、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分析认为:“任何一个概念刚出来的时候,会有一个估值迅速抬高的过程,那么等到资本稍微冷却、冷静下来以后,很多估值过高的企业,相对来说就比较尴尬一点。”



内外交困之下,“最后一公里”的商业化难题,一直困扰着不少人工智能企业。


上海商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宝春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传统企业的痛点,人工智能企业不一定完全清楚,那么这样的话中间存在的一些信息的不对称,或者供需的不对称。”


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盛雪锋则表示:“很多人工智能的技术,它‘叫好不叫座’, 我觉得这个过程就是市场的一个没有完全打开。”



如何打破商业化瓶颈、让资本输血变成自身造血?福建榕工总经理濮国庆对此深有感触,创业至今,他接触了十几个人工智能团队,想为自己公司的多功能扫地机,装上智慧大脑、实现自动清扫,但最后都放弃了。


“它们只是在整车控制方面有特点,有些对人工智能配件比较了解,但是真正组合起来,还是有一定距离,主要还是达不到一个理想的效果,所以最后都放弃了。”濮国庆表示。


不过,最近几个月,濮国庆感受到了一些变化。在上海长宁,深兰科技的第一款AI智能清扫机器人,小犀牛,正在室外场景作业,5厘米内的贴边清扫、自动避障,不在话下。这台自动扫地车,充一次电,可以工作4到6个小时,清扫面积是超过了1万平方米,相当于相同时间下 6到8位环卫工人的清扫量。


深兰科技工程师安与航介绍道:“它装备了超声波传感器,还有摄像头四路环视,增加了它的视觉感知功能,再加上激光雷达,使得它具有感知和避障导航的能力。”


看中了小犀牛系列产品的市场潜力,濮国庆决定牵手深兰科技,不过,他对产品还有更多老道、专业的需求。


“马路上有很多行人或者车辆,你这个避障功能怎么样,能不能规避掉。关键是实用,一个宾馆或者公园买回来,它用不上,无非就是一个大型玩具而已。”濮国庆表示。


一次次沟通,一次次测试。


了解市场需求,持续升级迭代。今年,具备自动找垃圾等功能的小犀牛,已经吸引了十多家环卫公司和机具厂家的订单。不过,传统企业的资金难题也随之而来,对此,深兰科技改变商业模式,通过提供服务实现盈利。


深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陈海波表示:“我们给它们支持机具、车辆,替代的人工费用中的一部分由环卫公司每个月支付我们钱,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就减轻了它一次性购买(机器)的资金压力。”



而行业中的另一家企业,达闼科技,正探索通过购买服务机器人、再进行租赁的方式,来缓解人工智能企业的销售压力;另一方面,也让客户获得更好的迭代产品和相应服务。


达闼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汪兵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就像我们的手机电话,每个月交月租费一样去使用它,而不用承担过高的成本。实际上就是用金融的融资租赁的这种商业模式和手段,把机器人这个产业去赋能,助推每一个企业去快速发展。”



打通“最后一公里”难题,也需要全社会的齐心协力。2018年底,上海启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计划,截至目前,累计开放3批共58个场景,涉及医疗、教育、文旅、城市管理、司法、金融等十大领域,170多个解决方案得到进一步应用或合作意向。


下一步,上海将继续开放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企业探索更多落地空间,把技术真正变成产品、商品。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人工智能发展处副处长孙跃表示:“我们要推动立项一批重要领域的人工智能地方标准,同时也进行进一步的应用上的规范,确保这些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一个规范可控的情况下,进行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落地。”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张英)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