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

视频 | 让院前急救更高效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朱齐越

2019-01-22 17:19

2016年年底,《上海市院前急救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通知,提出到2020年,上海医疗急救要完成几项硬指标: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小于等于3.5公里;急救车辆数量要达到每3万人1辆;急救平均反应时间要缩短到12分钟内。当时,就有业内人士质疑表示,上海的院前医疗急救起步晚、基础弱,系统建设滞后,要破解长久以来的"120叫车难"是一项巨大挑战。不过近日,市卫健委发布最新数据,通过2年努力,全市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已缩短至13.8分钟,上海已构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院前医疗急救系统。那么,上海是如何突破种种难关,完成华丽转身的呢?



毕业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的方利,是奉贤区120第一位硕士女医生,她手脚麻利,急救准确,去年上岗后,已成为队伍里的骨干。她说,当急救医生虽然辛苦,但当时奉贤开出的优质条件,还是吸引了她。“第一就是工资待遇,说是基本上有十几万的,然后另外一方面就是有一个住房补贴。”

一线急救医生短缺,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偏远的郊区,留人更难。2015年奉贤全区的一线急救医生只有14人,忙起来所有人员加班加点,也无法满足区域内的急救需求。 “当时人少的时候,我们的急救医生只能请我们的中心医院几家医院里抽调医生,来支援我们开展急救日常工作。”奉贤区医疗急救中心主任王仕豪说。



为了广纳贤才,奉贤区推出了一整套人才政策,除了提高急救人员薪资水平外,还给予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一次性补贴6万元的奖励,并纳入事业编制管理,对符合要求的外地应届生提供公租房申请辅导等等。2018年,奉贤区医疗急救中心急救医生达到68人,其中3名是硕士生,44名是本科生。

奉贤区医疗急救中心党支部书记陈敏告诉记者:“进单位第一步就是要到部队去进行军训,我们的天职就是在24小时内只要接到市民的呼救,就必须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病人身边,进行急救。”



而在郊区加紧补充急救医生的同时,市中心也在想办法提升120的响应速度。像徐汇区,共建有"市八、龙华、宜山、大华、滨江北"5个急救站点。不过按照"3.5公里服务半径"的建站原则,南部的虹梅路街道、康健新村街道及漕河泾街道南片区并未被覆盖。

有没有可能在该片区增加站点呢?去年,有关部门反复走访调研,最终找到了曾是物流仓储基地的桂平路277弄13号,这里面向上海南站,背靠漕河泾开发区,毗邻中环线,交通便捷。“这一块对于我们整个徐汇区的120急救服务体系的补短板、补空白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徐汇区卫计委副主任任雪雷说。



本月,这个新增的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南站分站正式投入运营,3班急救工作人员和6辆救护车随时待命,急救能力覆盖周围20多万居民和30万漕河泾园区职工,平均反应时间有望从2017年的19分52秒向13分钟内挺进。

而根据十三五市政府实事项目规划,到2020年,全市新建急救分站将达50个。“我们想建站的话不能满足于目前的需要,尤其是整个城市规划推进,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导入,居民区的整个发展建设,至少十年的空间还是要预留的。”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朱勤忠说。



市卫健委表示,除了新增站点、吸引人才来强基础之外,接下去,要让"院前急救"真正能急得起来,还要解决包括各医院急救资源不均衡不充分产生的压床等问题。今年还将继续花大力气推进各区域医疗中心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特别是打造一套标准化的区域医疗中心急救体系。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邬惊雷表示:“我们现在通过医联体的建设,使得这些区域医疗中心对应急反应,比如像心梗、脑卒中、复合创伤的救治能力稳步提升。那我想这个也是为整个院前急救的反应,整体的反应时间和有效性,我想都会有作用的。”

2019年,徐汇、闵行、浦东新区、青浦区都将再建2个分站,嘉定、金山和奉贤区将各新增1个分站。目前市急救中心正在测试"患者信息共享数据平台",让患者在120救护车上的即时信息能在抵达医院前就传送到接诊医生手中,提升院前和院内急救的衔接效率。此外,2018年,全市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扩增至910名,比两年前增加了50%,市医疗急救中心表示,目前一线急救人才短缺问题已经明显改善。还记得去年4月,上海开通"962120"康复出院热线,剥离非急救业务,为解决急救不急的问题开辟了创新路子。市卫健委透露,目前还在不断探索研究"呼入信息回拨确认"、"便捷支付"等创新点子,希望从点滴细节上改进,为急救提速又提质。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齐越 编辑:范燕菲)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