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视频 | 冬至大如年 人间小团圆

SMG中日新视界

ICS中日新视界

2023-12-22 00:01:41

冬至节气通常始于12月21日前后,每年稍有不同。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因此是北半球各地白天最短、影子最长的一天。时至冬至,也意味着中国各地进入全年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民间常说的“数九寒天”。所谓“数九”是从冬至算起,以九天为一个单位计时,等数到“九九”八十一天时,便到了寒冬消散、暖意融融之时。


「节气诗篇」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把冬至“数九寒天”的特征和自身情感相结合,留下一首打动人心的作品。



冬至有三候,分别是“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其中,一候“蚯蚓结”是指土中蚯蚓因寒冷蜷缩着身体。二候“麋角解”是指麋鹿感到阴气渐退,鹿角逐渐脱落。而三候“水泉动”则描述了冬至后,太阳往返运动进入全新循环,高度自此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山中泉水因此出现流动且温热的自然现象。


日本的一候和三候与中国不同。一候为“乃东生”,意为夏枯草逐渐发芽。夏枯草是冬季发芽、夏季枯萎的植物。三候为“雪下出麦”,意为秋种时的小麦从积雪下露出芽来。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较为重要的一天,中国民间有祭祖、宴饮等习俗。宴饮时,餐桌上会出现饺子或馄饨。饺子源于“医圣”张仲景所制的“娇耳”,而馄饨也有一则传说。


「节气故事」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就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食之,祈求和平度日。


这就是“馄饨”的由来和传说之一。由于最初制作馄饨是在冬至这天,所以,冬至吃馄饨的习俗也就流传开来。



“馄饨”这个称呼,在唐朝被正式确定下来,并与“饺子”有所区分。关于“冬至吃馄饨”,最早的文字记载则始于宋朝。此后,出现了“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北方则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饮食习惯。


此外,不少地方在冬至有吃羊肉、喝羊汤的习俗。中医认为,冬天食用羊肉有滋补身体的功效。


「节气美食 · 羊肉汤


所需食材:羊肉、葱、姜、白萝卜、盐、料酒。


先将切好块的羊肉冷水下锅,待羊肉表面泛白后捞起。换一锅清水煮沸,再加入适量盐,加入白萝卜煮 3分钟。放入氽过的羊肉、姜片、葱结和料酒,并加入适量的清水用中火炖煮。煮沸后转小火,撇去肉沫,继续煮 1小时左右。待萝卜变透明且羊肉完全熟透后即可出锅。



冬至前后是进补的绝佳时机。虽然羊肉是进补佳品,但要注意不能过量食用。


同时,冬至后的“三九天”,也就是第三个九天,天气最为严寒。建议适度运动,保持体内阳气生发,增强抵抗力。如此,可为来年开春后的健康体魄做足准备。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