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向海图强 上海造船业打造怎样的“大格局”?
看懂上海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宋懿 舒克 金普庆 王骋
2024-09-21 00:12:09
第二艘国产大邮轮投入建造,第五代大型LNG运输订单领先全球,上海造船业不断跑出加速度。
就在几天前,沪东中华造船厂与卡塔尔客户签订了6艘全球最大21.7万立方超大型LNG运输船的建造订单,这是继今年4月29日签订被誉为造船业最大订单的“18艘该船型建造合同”之后,双方再签新单。8月底,江南造船厂签订了6艘15万立方米的乙烷运输船建造合同,也使得江南造船厂成为全球第一家承接该船型的船厂。以手持的订单量计算,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上海三大船企,沪东中华造船、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全部进入了全球前十大船厂的行列。
向海图强,“蓝色引擎”如何助力城市发展?东方卫视《今晚》特别栏目“看懂上海”邀请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曾骥和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大型邮轮项目设计副经理黄毅铭,一起讨论。
全球抢购沪制LNG运输船 国产化率超七成
上海已经成为全球唯一一座集齐三颗造船业“皇冠明珠”的城市,大型LNG运输船就是这“三颗明珠”其中之一,
自1997年起,中国船舶沪东中华投入LNG运输船的研发建造,至今已自主研发建造了五代LNG船。截至目前,沪东中华交付和手持订单的总量已超过100艘,其中全球最大27.1万方LNG船订单达24艘,领跑全球。
最新一代LNG运输船搭配4个LNG大型液货舱,可以满载17.4万吨液化天然气,可供一个大型城市使用一个月。由于运输零下163℃的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被喻为“海上超级冷冻车”,一旦发生泄漏,足以引发数万吨天然气爆炸,因此LNG运输船也是是世界公认最难建造的货运船型。近10层楼高、单体能装载超5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的液货舱,就是造船的关键。
为便于储存,液货舱被设计成具有保温性能的“内胆”,直观类似热水瓶的内胆。生产液货舱的材料为含镍36%的殷瓦钢。此前,全球仅有法国一家钢厂能生产出厚度仅0.7毫米的殷瓦钢。为打破垄断,沪东中华联手宝钢,开展技术协同攻关。今年,我国大型LNG运输船将有望用上国产殷瓦钢。目前,LNG运输船配套产业链的国产化率已达70%以上。
除了殷瓦钢,我国在船舶动力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从世界最大的船用发动机到采用LNG、甲醇等清洁燃料的“绿色心脏”,一艘艘高端新型船舶装上了“中国心”,迸发出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
甲醇燃料、每分钟1000转,中国首台甲醇燃料中速发动机,在位于上海的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一研究所诞生。在航运业绿色转型的背景下,以甲醇等清洁燃料为代表的“绿色心脏”,是全球主要船用发动机研发团队竞争的焦点。而甲醇燃料发动机的研发难点,主要在于甲醇燃料的高压喷射系统,并且发动机缸径越小,研发的难度越高。中船第七一一研究所总工程师王锋介绍,他们历经近10年,完成了燃烧、高压共轨技术、智能化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突破。
除了甲醇燃料发动机,全球最大功率双燃料船用发动机正在位于临港的中船动力制造车间里紧张生产中,它将成为大型集装箱船的超级动力心脏。
70多年来,我国船用发动机的设计建造在材料、机械制造、控制技术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中国执着建造自己的LNG运输船,可能令人有些不解。而在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曾骥看来,这对于中国能源业和造船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曾骥表示,我国是天然气消费大国,去年数据显示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高达42.3%。而LNG船具有运量大、成本低的优势,若要实现能源可控,我们必须要掌握LNG运输船的设计和建造技术。此外,近年来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长强劲,对LNG运输船的需求“水涨船高”,建造、出口LNG运输船,不仅为中国造船业带来丰厚的商业利润,还能提升行业地位。
曾骥指出,目前上海研制国产LNG运输船已历经五次迭代,从近海到远洋,从内陆到内河,从小型、大型到超大型的全覆盖,实现“国轮国造”到“国货国运”。实现LNG运输船核心系统和关键设备的国产化,不仅加强我们的产业链韧性,还提升了行业话语权。同时也要看到,尽管我国的LNG运输船建造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在维护系统、焊接工艺以及专利数量方面,与内业传统强国韩国相比,依然存在差距,我们应当大力追赶。
国产大型邮轮+1 更大更先进体验感更强
造船工业“皇冠”上的另一颗明珠:大型邮轮,上海也已经拿下。
继首艘国产大邮轮“爱达·魔都号”成功运营之后,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目前已进入加速建造阶段。按照计划,第二艘国产邮轮将于明年5月在船坞内起浮进行作业,2026年底将正式命名交付。
相较“爱达·魔都”号,第二艘国产大邮轮总吨位增加了6700吨,总长度加长了17.4米,客房数量也增加了19间。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大型邮轮项目设计副经理黄毅铭介绍,尽管第二艘国产邮轮变得“更大、更长、房间增加”,但是设计载客人数不变,意味着乘客将享有更多的人均船上空间,乘坐邮轮的体验更为舒适。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以往依靠二维图纸建造,这次国产大邮轮在建造初期,就通过数字建模,打造了一艘1比1还原的“3D邮轮”,精准呈现了超过2500万个零部件。相关项目负责人每天只要提前看一下模型,就能安排当天的工作量和工人数量。
同时,5G通信、AR增强现实等新技术,也被应用于邮轮的质检,帮助工程师在危险、狭小空间内开展质量检验。以国产大型邮轮的设计建造为牵引,供应链、仓储物流和船舶建造的全产业链国产化配套水平和数字化转型,也在不断提档加速。
黄毅铭指出,相较“爱达·魔都”号,第二艘国产大邮轮更为亮眼的突破在于它能满足更加严苛环保和安全要求。第二艘国产大邮轮新增了废弃物排放控制设备,更为低碳环保。并且,第二艘国产大邮轮新增针对突发卫生状况的专门设计,通过三维仿真设计手段满足疏散撤离标准,“总之,未来这艘大邮轮将会更加有趣、安全、环保以及高效。”
复盘连续建造两艘国产大邮轮的“解题”过程,黄毅铭感慨道,“应对这项巨复杂工程带来的挑战,帮助我们实现了对设计流程和建造、管理流程的重塑,尤其提升了我们的数字化建设。”此外,国际合作使得视野更加开阔,磨砺练就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技术人才。种种收获,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中国船舶行业的升级转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业内统计显示,邮轮建造端每1元的投资,可以带动产业链14元的产出,分别来自机械制造、材料、电气自动化、旅游、餐饮等,而这也正是上海布局邮轮产业的深意和潜力。
对此,曾骥认为,邮轮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绵长、带动性强,其国际化程度高,覆盖装备制造、交通运输、休闲观光、金融保险、服务贸易等各方面的领域。因此,大力发展邮轮产业,不仅为旅游市场注入了新活力,还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我们的国际邮轮旅游方兴未艾,为避免国际邮轮沦为“过路经济”,我们必须加大力气,为邮轮提供更多的船供产品、岸上观光旅游等产品,延伸产业链环节,将国际邮轮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发挥到最大。
船海工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落实制造强国、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关键支撑,也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航运中心和现代海洋城市的重要承载。近年来,上海船舶海工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关键领域也在加快突破。
2023年,上海造船完工量约660万载重吨,位居全国第二,全市全年船舶与海工总产值超1000亿元,同比增长约8.7%。
今年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占世界市场的半壁江山,其中,上海长兴岛海洋装备企业功不可没,实现工业产值375亿元,同比增长21.3%。订单已经排到了2031年。
研制能力方面,无论是大型邮轮、大型LNG运输船,还是“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等国际领先的高技术船舶都已实现上海制造,海上浮式生产储油、储气装置、深潜器、海底作业机器人等多种高端海工装备也取得突破。
与此同时,涵盖研发设计、系统集成、总装制造、检测认证、运营服务的全产业链环节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创新资源也在加速集聚。中国船舶集团和中远海运集团“双龙头”引领,江南、沪东中华、外高桥、中远海运重工等总装制造单位、各大科研院所在沪集聚,海洋工程装备、船舶动力等制造业创新中心及功能平台加快建设。
上海提出,到2025年,要初步建成原创技术策源和绿色智能引领的全球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地。在黄毅铭看来,所谓“产业高地”体现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效应、高端人才等多重涵义。
黄毅铭进一步指出,当前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能够带来巨大的能级提升作用,“船海装备在上海落地开花,更能吸引和带动地区乃至全球的船海高端配套和金融资源,更好地服务上海的航运中心功能”。尤其邮轮这种相对新颖、具有高附加值、极具潜力的航运业态,必将完善和进一步丰富、巩固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
编辑: | 李瑶郝苗苗 |
责编: | 赵歆 |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