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视频 | 聊野史讲段子 博物馆非馆方讲解乱象如何破解?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3-08-02 14:07

暑假游中,博物馆成为很多游客,尤其是亲子游必打卡的项目之一,随之兴起的讲解活动也受到广泛欢迎,花钱看门道,边游边学,一举两得。不过,越来越多的游客吐槽,花高价购买的社会讲解服务,讲解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内容也漏洞百出。



有网友称,近日在首都博物馆参观时,听到一研学团领队在念展板时,错把古代器皿“鬲(lì)”的名字读成了“隔()”;还有网友吐槽,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听到,某团队的讲解员将“翼龙”解说为“会飞的恐龙”,而这本来属于两个物种。



类似问题并非个别现象。业内人士表示,经常看到有馆外讲解员偷换考古和盗墓的概念,甚至直言“考古和盗墓都是一样的”;还有“晒宝式”讲解,一味强调“这个文物多少钱”“同款拍卖卖了多少钱”,给无价的历史文物贴上价格标签,完全忽视了文物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三重价值。


记者调查发现,未经专业培训的讲解员,主要通过两种渠道进入观众视野。一是出现在研学团或旅行团等机构团队中,以领队或导游身份提供讲解,二是不挂靠任何机构,在社交平台上以“资深导游”身份接单,提供讲解服务。



从游客反映来看,尽管几乎所有非馆方讲解服务提供方都声称保证服务质量,甚至宣称比馆方更详尽、不听讲解等于白来,但事实上,由于目前行业缺乏准入标准,讲解人员鱼龙混杂,讲解水平更是参差不齐。部分非馆方讲解员不但在馆内讲述错误内容,还在短视频平台实时直播讲解实况,导致错误内容流传得更广。


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5.78亿人次,今年观展人数更是节节攀升,暑期更是达到一个高峰。以国家博物馆为例,自6月下旬以来,每日参观人数同比已突破近年峰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增加了对讲解服务的需求。


但在讲解服务的供应方面,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虽然几乎每个博物馆都配备了官方讲解员,但人数有限、精力也有限。面对暑期大客流,即便增加了志愿者讲解服务,也依然难以满足需求,就连电子讲解器都会被抢购一空。有博物馆尝试推出微信语音导览服务,但因内容有限、也无法“有问必答”,通常不是观众的首选。


此外,还有游客直言,因为博物馆门票“一票难求”,通过在网上下单讲解服务,讲解员再带游客入场,等于变相买到了入馆门票。这种情况下,游客们购买的其实是紧俏的门票资源。



种种以营利为目的、在博物馆内开展的非专业讲解活动,已显现出规模化发展势头,不但影响了博物馆正常有序的运行,还存在传播错误文化知识和意识形态的风险。对此,各地文物部门和博物馆纷纷进行规范和约束。


北京市文物局去年8月发布指导意见,明确要求,社会团体及个人在博物馆内开展讲解服务,要经过考核、培训,并通过“白名单”制度对考核通过者进行规范管理。国家博物馆近日发布通知称,自7月16日起,未经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上海历史博物馆在对引入的社会讲解员进行培训、考核之后,今年7月迎来了首批持证导游带团讲解。此外,河南、辽宁、广东等多个省级博物馆也对导游、社会教育机构进馆讲解制定了明确的管理办法,原则上不允许社会人士在馆内展厅组织开展讲解活动。



对于讲解服务行业乱象丛生的问题,馆方的“管”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但仅靠馆方的“管”能否从根本上让参观者便捷地获得高质量的讲解服务和良好的观展体验呢?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刘德艳认为,非正规讲解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旅游旺季时尤其明显。有时讲解员带团员长时间围住展品,有时讲解声比较大比较嘈杂,这些都影响到了其他游客的观展体验。更重要的是,博物馆是一个公共文化传播机构,从这个平台上传播出去的信息应当是正面的、严谨的、准确的,不能变成奇闻异事和戏说历史。


刘德艳表示,博物馆方面,要最大化利用自身的正规讲解资源,比如缩短讲解间隔时间,加密讲解服务巡管的力度,以及加强志愿者讲解力量的培育培训和提早部署等等,来弥补旺季时讲解资源的不足。在引入社会讲解力量的时候,要通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来明确讲解标准、保障讲解质量。与此同时,博物馆方面还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和现场人员巡管等方式,重点关注短期内反复入馆观众的行为,如果有未经允许的营利性私自讲解行为,可以将其列入黑名单。


刘德艳同时建议,要清理讲解行业乱象、提升讲解服务质量,需要相关部门多管齐下。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方面,也应当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入驻的第三方讲解服务进行甄别,对于不合法的经营和推广要及时下架。总之,要让优秀的讲解服务,为游客“深读”博物馆当好“领路人”。


(看看新闻Knews编辑:金梅 陈昱卉 阮丽)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