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0″

视频 | 大有乾坤!“长江口二号”古船保护舱里的“黑科技”

艺见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3-11-21 09:01:53

2022年11月21日,“长江口二号”古船在长江入海口的浑浊海水中被成功打捞出水,并迁移至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安家。时隔一年,古船“新家”有哪些变化?出水文物如何保护?2023年11月20日,记者再次探访“长江口二号”古船的考古文保基地。



位于杨浦滨江的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长江口二号”古船已被“装”进了保护舱。走进保护舱,“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埋藏状态清晰可见,整个船体呈倾斜姿态,大部分船体结构被埋藏在泥面之下,隔舱板、主桅杆等部分结构裸露在外。由于古船的木结构、铁器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受到腐蚀,出水后的首要工作就是古船的保护和监测。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研究馆员周浩向记者介绍,保护舱内里大有乾坤。它宛如一个精密的空调,可以有效、精准地将控制舱内温湿度。“夏天一般控制在22-25度之间,冬天温度和湿度一般会比较低,这样它更有利于文物的保护和保存。”



保护舱内特别设计了全自动、智能化的喷淋装置,通过定时喷水,对船体进行全覆盖的保湿。“基本上每1-2小时就要喷淋一次,喷洒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雾状的,一种是滴水状的,对不同的文物的表面,由于保水方式不一样,能起到不同的保水的目的。”周浩说。



此外,在古船周围配备了土体温湿度监测仪、空气污染物监测仪等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内水分含量、空气污染物数值等数据,上传到环境监控平台。根据数据,文保工作人员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古船和土壤的保护,以及微生物的监控和防治,为后续的保护和考古方案给提供技术支撑。


周浩介绍:“因为古船出水以后,空气当中的菌类非常多,我们对它实时监控和防治,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进行消杀处理,这是我们比较重要的一个手段。”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杨表示:“我们通过文保的分析,实际上也是对埋藏环境进行分析,比如说金属在淡水的环境和含盐的环境里反应是不一样的。保护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也与今后的考古研究有互补的作用。”



在保护舱的外面,正在建设一座覆盖整个古船沉箱的考古大棚,大棚总建筑面积预计达到3670平方米,为后续考古挖掘和文保提供理想环境。


周浩表示:“整个考古大棚的功能不仅仅是一个棚的概念,实际上它是一个综合化的现场挖掘、保护和处理的场所。比如说有专门的文物保护处理,有一些应急的处理室,还有一些化学实验室做现场分析,我们在挖掘时碰到任何问题可以在现场进行解决。还有一些清洗池,有些文物挖掘出来以后,要进行必要的清洗,我们都会在考古大棚内完成。”


考古大棚建成后,上海博物馆、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及多家高校、机构将全面投入到“长江口二号”古船的考古发掘工作。


翟杨表示:“未来我们想对古船的船型做进一步确认。通过船货的发掘、来源产地的科技研究,复原航行和贸易路线,对‘长江口二号’古船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研究,这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上海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授、中国考古学会水下考古专委会副主任丁见祥介绍到:“我们有上海市海洋考古与文化遗产、价值阐释及传播的重点创新团队,在2022年还成立了上海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这一重要的科研平台,学校会调集很多资源聚集到海洋考古领域,未来将对长江口二号古船的保护研究工作展开更多探索。”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珏 摄像:刘宽漾 编审:王琳琳 邢维)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