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

视频 | 每5名青少年有1名抑郁 家长该怎么识别?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潘窈窈 刘奕宁

2023-02-07 21:50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受到广泛关注。《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接近于成年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病群体为何越来越低龄化?如何及时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并尽早干预呢?



上午8点刚过,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心理科门诊外,已经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候诊。家长王先生告诉记者,上学期刚读小学的儿子,成绩在班里总排末几位,让他很着急,平时难免督促就频繁了些,没想到,几个月后,学校老师来反映,儿子上课很好动,甚至影响到了身边同学。眼看再过几天就要开学了,王先生下定决心带孩子来找医生看看。



儿科医院心理科的统计数据显示,这几年,被带来就诊的孩子出现了低龄化倾向,这和家长的焦虑密切相关。许多家长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小朋友们又不太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承受的压力,往往表现为情绪的改变、行为的失当。


“爸爸妈妈会说这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拖拉偷懒,或者偷偷玩手机等,总之就是学习习惯出现问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主任朱大倩介绍,12岁以下的孩子如果出现心理问题,往往表现为厌学,有时会有些身体不适,比如头疼、肚子疼、出汗等,如果去医院检查没有问题,就有可能是孩子抑郁的信号。而到了12岁以上,孩子的心理问题则容易被所谓的“青春期叛逆”所掩盖,这就更需要学校和家庭及时识别、尽早干预。



随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发社会关注,沪上的心理专科门诊也日益火爆。闵行区精神卫生中心原本每周五下午就设有专门的青少年心理门诊,今年2月起又在浦东院区也增开了少儿心理门诊,主要就是因为周边居民对少儿心理门诊的需求越来越大。




家长胡亮(化名)是这里的常客,每隔半个月,他都会带女儿小美来就诊。小美今年上初三,一年前开始出现厌学、情绪低落、不愿与外界交流等症状。检查发现,小美的心理问题已经很严重,想法也有些偏激。



闵行区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孙国英医生告诉记者,不少家长很在意孩子的成绩,却忽视了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而疫情期间长时间居家,24小时立体声环绕式的督促,也加重了一些孩子的心理负担。在专家看来,呵护孩子心理健康,家长们也需要补补课,学会识别孩子的“求救信号”。少些质疑,多些沟通、支持和陪伴,如果觉得孩子的情绪问题已经干预无效,那么还是要及时求助专业机构。



专家建议家长可以从身体、言语、情绪和行为等四个方面观察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早发现问题、因症施策。此外,学校也需要增加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建立心理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回访和关注。


(记者:潘窈窈 刘奕宁 摄像:吴振华 编辑:由由酱)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