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

视频 | 视频 | “对不起,爸爸妈妈”:中秋之夜,随迁子女的一封家书让父母潸然泪下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者风 刘宽漾

2017-10-06 11:53


在上海千年古镇南翔,有一所崭新的公办初中——留云中学。


留云中学始建于2013年9月,首批300多名学生,全部来自于全国各地的随迁子女家庭。现在学校有450名学生,90%以上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
今年中秋前夕,留云中学九年级(2)班上了一堂特殊的作文课,语文老师邸太菊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在中秋前夕给父母写一封家信。

与父母分隔两地 曾经“留守儿童”的成长之痛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逐渐成为城市人口的一个部分,他们承担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众多服务业工作,然而,很多农村父母进城务工了,儿女却多被留在老家。

留云中学的这批随迁子女大多经历过自农村到城市的生活轨迹之变,而年幼时与父母的分离成为他们最深刻的记忆——

出生在山东滕州的井铭慧在书信中回忆道:“爸,你还记得小时候的我是多么粘你吗?离了你的我,吃不香,睡不着,但你有你的事情要做,所以并不能陪我很久。每次你要离开的时候,我总是跟着你,边追边哭。”

而每当那时,井铭慧的父亲就会放下背囊,转身将女儿抱起,在家再陪她几天,并趁女儿熟睡时再行离开家,赴上海打工。



井铭慧的这份家书真情流露,也让许多同学产生了共鸣。

家庭在上海团聚 亲子关系却渐行渐远

当在上海的务工生活渐渐稳定之后,父亲将井铭慧接到了上海,她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务工人员中随迁子女的一员。

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这些年社会关注的热点。

早年,尽管许多随迁子女被父母带到了大城市,但因为城市公办教育入学门槛的原因,他们仅能就读条件相对一般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又因为他们无法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留在城市里继续升学,他们中的很多人又会再次返回家乡。

2013年,上海出台了《关于来沪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本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细化了来沪人员随迁子女在沪接受教育的政策。此后越来越多的随迁子女进入上海各级公办学校就读。




尽管再次与父母住在同一屋檐下,但早年与父母的分离使得部分随迁子女与双亲的感情较为疏离;不少随迁子女尽管与父母住在一起,但因他们的父母早出晚归等原因,还是几乎碰不上面,说不上话;加之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独立的思想,父母的唠叨,以及两代之间的“代沟”也进一步让沟通成为难事。

韩旭在信中对父亲写道:“您上的是夜班,当我放学回家时,您早已穿上工作服离开了家。而我在早晨出门上学时,您就从公司回来了。”

徐瑞瑞在信中对母亲写道:“一到星期六在家睡个安稳觉的时候,你就会用你那特别大的嗓子在那里说,这不该那不该的。你这一说,我一早上的心情都不好了,继续睡又睡不着,起来就是看你那张臭脸。”

张龙在信中对父母写道:“他们说的都是我的缺点,想让我把毛病改掉,但是,觉得,他们说一下就行了,我会改的,但他们总是说得让我烦恼,让我感到怒火。”



心与心的贴近 才是真正的团圆

尽管不少孩子的坦诚让这封家书显得颇有“火药味”,但依然有不少孩子在家书中表达了他们对父母的理解与感恩,并用看似稚嫩的话语表达着他们的孝心。

孙曼宁写道:“亲爱的老爸老妈,你们现在已经越来越老了。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来感谢你们养育我15年。原谅我的无知,我有许多话都不敢在你们面前讲。妈妈,你是最辛苦的,每天早晨6点半起床,还要给爷爷烧饭,然后又骑车去厂里干活,晚上回来又要烧饭,忙到很晚才能睡觉……”



张秀颖写道:“有时我会因为学习上的压力对你们乱发脾气,但是那时却忘记了你们也会有来自生活上的压力。”

杨存均写道:“我经常给你们惹出麻烦,对不起,爸爸妈妈,但我保证,在你们老了之后,即使我饿着肚子,也会让你们吃饱喝足,不会让你们受到任何欺负。”

在写这封家书之前,留云中学九年级(2)班的这些随迁子女,一些人已经很久没有见过父亲或母亲了,大部分人都很久没有和父母好好说过话了。而他们的父母,大多也很久没有和自己的孩子好好交流过了。

在中秋之际,收到孩子这封特殊的家书,许多家长的心瞬间柔软,在看看新闻Knews记者对父母的回访中,他们中的不少人坦言因为“自己比较忙,所以对孩子的关心程度比较疏忽“,也有人表示”以后会多抽点空与孩子沟通”,更有人表示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很欣慰”。


中秋,月圆,人亦向往团圆。

唯有“心与心的贴近”,才能让家庭真正的团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者风 刘宽漾 实习编辑:胡娜)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