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视频 | 长三角新观察丨上海老人嘉兴养老 看病怎么办?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邢维 林羡徳

2018-04-04 12:51

进入2018年,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武康路上的一个办公室吸引了全国的目光——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而我最近的工作主题,就是实地探访长三角各地,观察变化,寻找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还需突破的瓶颈。


85岁的药瓶搬运工


《上海老人异地养老调查》,这是一篇去年采写的新闻。这篇报道让我看到了一个场景:在距离上海一百多公里的浙江省嘉兴市,生活着一群来此养老的上海人;理由是嘉兴生活环境安逸舒适,房租还便宜。


这群异地养老的老人,主动选择从长三角的一个城市迁徙到另一个城市,但对于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上海,他们肯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长三角城市间的差异和互联,他们可谓是深入的体验者。他们过得怎样,还有哪些需求?带着这个疑问,我来到了嘉兴市面积最大的一家民营养老院。



初春,天气还有些湿冷,老人们大都在养老院室内活动。我到的这天是星期二,养老院活动的内容有交际舞、唱歌、下棋、剪纸,很多老人在这里都有会参加几个娱乐项目,养老院工作人员告诉我,这里一共居住了六百多位老人,其中上海老人最多时有将近四百人,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上海后花园”。





在一个会议室里,十个老人在学习剪纸,我的到来打破了原本安静的环境。“我们都是上海人!”这是老人们的自我介绍。



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吗?我问。



85岁的葛守端奶奶眉毛一挑,激动起来:“我两个月回上海去开一次药,住两个星期,把药都拿过来,吃两个月,再两个礼拜去看。我85岁了,再活85岁活得到吗?多吃力啊!”


坐在她旁边,马容姣奶奶沉下脸,右手指着桌子,升高了语调:“这里的康复医院只能看点小毛病。前几天我老伴儿咳嗽,夜里十二点我给儿子打电话,让他们赶紧来接,开车一个多小时回上海,进了第九人民医院急诊,医生看完马上就叫输液,说是肺炎。要是再耽误,人就危险了!”


对于老人们来说,异地医疗的不便是他们最大的困扰。


顾丽君奶奶直接带我到她和老伴的房间,拿出了一筐药,一件件地给我讲解,“这是胃不舒服的时候吃的,这是我老伴儿的高血压药,这是抗过敏的药,这是消炎药,全部都是上海医院配的”,旁边他的老伴儿华正德爷爷忙着补充:“这里医保不通的,我跟上海的医生商量,多给一点药。我都明说的,我在外地养老院,开药不放百年。要是客气一点,医生才能给开两个月的药。”华爷爷两手一摊,无奈地叹了口气。


我发现每一个上海老人的房间里都有一个药盒,里面装着他们从上海带来的药品。





2017年,国家层面已经实现了住院病人异地医保直接结算,但目前只有三甲医院能够开通,在低级别的医院就诊不能享受。更为重要的是,门诊病人没有被覆盖,老人们异地养老离不开的慢性病药物就是门诊药物。医保异地结算,是长三角一体化在医疗领域的痛点,而突破的难点就是制度的不同,医保政策的不一样,具体操作中药品的目录、报销的比例都不一样。


每个医院一张卡,每次都要重新检查


离开嘉兴,开了一个半小时的车,我来到了江苏省苏州市,这里有我的另一个采访对象:吴女士。吴女士的老家在安徽,现在苏州工作,一年以前被检查出食道癌。




在她出租屋的柜子旁,放着厚厚一堆检查报告,吴女士随便一翻,就翻出了五张就诊卡:“这个是上海肿瘤医院的,这个是合肥滨湖医院的,这个是安徽省省立医院的,还有我们老家寿县县医院的,这个是苏州医院的。到哪个医院都要建一张卡,之前做的什么东西,彩超都不认可,全部都要在他医院里重新做一遍。”这些报告和就诊卡,只是吴女士这一年就诊经历很小的一部分,其他的东西刚被她整理放回了安徽老家。



像吴女士这样的患者很多,医疗信息的壁垒一方面拉长了就诊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长三角地区的大医院,本身也对医疗信息的壁垒深有感触。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每年门诊病人里面有50%是外地病人,住院病人里面60%是外地病人。院长郭小毛告诉我,外界觉得他们是信息孤岛,其实他们也迫切地需要打通医院之间的信息壁垒:“病人不管在一级医院、二级医院还是三级医院,他只要就诊了,就有他的信息,到哪个医院就可以看到,做到这样一个信息化才是真正的是做分级诊疗”。信息打通之后的分级诊疗,一方面能疏解大医院过多的病人积压,另一方面能减少重复检查,加快医生诊疗的速度。


试点十年,签约者不足六百


要解决种种现实困难,长三角医疗一体化的探索,一直在摸索中向前。


嘉兴市社会保障事务局办事大厅在老城区的一条小马路旁,下午两点开门前,门口已经站满了需要办事的人。在办事大厅门口,除了社保局工作时间告知牌以外,还挂着一张牌子,上面写着:上海市医疗保险社会服务。



2008年3月,嘉兴市社会保障事务局和上海市松江区医疗保险事务中心签署了代办报销服务协议,在嘉兴生活的上海医保人员,可以直接到嘉兴社保局办理医保报销。



工作人员施珺告诉我,这项服务的工作模式在2013年以前就跟搬砖一样:“医保病人先到上海医保局去办一个异地就医的备案,然后来嘉兴医保局签代办协议。之后,他们看完病,先自己垫钱,然后拿着就诊单据给我,我到松江医保走流程,等松江医保走完流程,我再去把医保卡取回来。”


2013年以后,一套上海医保的报销系统安装在了这里,施珺可以直接在网上办理,不用再往返于松江和嘉兴之间。医保异地代办服务,成为了现有政策法规框架下,方便老百姓异地就医,实现医保异地结算的一种试验。



这套模式同时覆盖门诊和住院,可谓全面。但是试验了十年,签约的上海医保人员只有不到540个。为什么?签约人数少的根本原因是:签约期间,只能在嘉兴的医院就医。所以很多人不愿意使用这项服务,担心自己万一突发大病无法回上海治疗。


能不能实现实时转诊?跨省异地就医的医保结算,仍需要更有胆略的措施,以及政策的突破。


互联网巨头的野心


杨元花,专门从安徽赶到上海肿瘤医院,想要做一个复查。



进入医院,杨元花并没有去排队挂号,而是打开手机,点了几下屏幕,再拿手机在就诊台前的仪器上扫描。之后,诊室外大屏幕上出现了她的名字,她前面只有两个病人候诊。快速的候诊过程和拥挤的门诊大厅形成鲜明对比。


杨元花使用的这套系统,是肿瘤医院与腾讯合作的电子就诊卡:预约、挂号、缴费、报告查询、候诊序列这些信息通过手机实现了医院和患者之间的直接传输。而当患者就诊之后,病情信息也将通过这套系统实现共享。


曾向我跟我抱怨就诊难的食道癌病人吴女士,也将受益于这套系统。她已经在上海肿瘤医院完成了手术,此后每三个月她都要复查一次。类似的复查以前需要回上海进行,但她侄女给她安装了这个电子就诊卡之后,所有在肿瘤医院的就诊信息、检查报告都可以查看到,于是她选择在苏州当地的医院复查。当地的医生也很认可这种做法,在另一个层面上,这也是医技的交流。



这就是市场的力量,像腾讯这样的科技公司,利用自身优势让医院打破数据的壁垒。市场的力量弥补了医院信息化的短板,打开了信息共享的新途径。上海的各大医院都在尝试着建立医院联合体,让自己的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到长三角地区。



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内科医生殷张华向我展示了刚刚搭建的一套远程会诊系统。殷张华坐在电脑屏幕面前,登陆了自己的账号,菜单里显示上午九点半有一个外地医院提交的联合会诊申请。九点半到了,她点击会诊图标,屏幕上出现了会诊患者。“孩子已经一岁零一个月了,咳嗽了两个礼拜,吃药也不见好转”,对面医院的医生给殷张华详细介绍了孩子的病情。



这套远程会诊系统不仅实现了医生与患者面对面的交流,还实现了两家医院之间患者检查信息的实时传输共享,殷张华直接调取孩子的各种检查报告进行诊断。这套远程会诊系统来自阿里巴巴。


科技设备和信息化共享,成为了新华医院、肿瘤医院构建医联体,推进优势医疗资源覆盖到长三角地区的捷径。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他们也都不同程度地感受着重重阻碍。有的是地方政策带来的,有的是医院自身设置的,按照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的话来说就是“大家的心胸要打开来”。各地的医院不要担心患者都流失到上海的大医院,大家心胸打开,实现信息畅通,形成病人随访资料的完整性,积累出长三角病人的大数据,各医院分工定位,实现分级诊疗。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承担着很多重大的国家战略和重要的改革举措,而医疗一体化的进程是实现长三角人员流动和后勤保障的基石。这些仍然存在的瓶颈,需要更大勇气和更高层次地突破。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邢维摄像:林羡徳 编辑:傅群)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