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9″

视频 | 拜登百日演讲5提中国 背后“中国团队”个个难搞

环球交叉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章一叶 陈维琴

2021-04-29 16:10

4月28日,拜登发表了就职百日演讲,毫无意外的,他在演讲中又提到了中国。其实,拜登谈到的这一系列对华政策,背后包含着他的整个“中国团队”的“智慧”,那么拜登的对华班底都是谁?他们之间是铁板一块还有各有看法呢?他们又有没有被分化的可能性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美国政府之中,谁来主导对华政策?这个问题并没有定论!各位总统的执政风格不同,所以具体由哪位来主导对华政策,是没有固定模式的。


但是从对拜登团队的观察来说,其对华政策班底,应该是以三员大将为主,若干重要成员为辅。


三员大将,就是国务卿布林肯,国安顾问沙利文,和“印太协调员”坎贝尔。我们先来简单地看一下这三个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一个,布林肯,他在美国外交圈摸爬滚打了30年,是个外交老手,但他对中国没什么特别的研究,并不是一个中国问题专家。布林肯的生父当过美国驻匈牙利大使,他从小跟着母亲和继父在法国巴黎生活了很多年,所以布林肯最初的兴趣点在欧洲方向,20多岁就写过一本书叫做《盟友对盟友:美国、欧洲和西伯利亚管道危机》。所以你看,布林肯现在天天挂在嘴边的,就是“盟友盟友盟友”,打“人权牌”,搞“印太战略”,对华科技竞争等等,任何事情都要拉上盟友。


第二个,沙利文,很年轻,45岁,他此前参与过伊核谈判,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设计等等,现在是美国近60年来最年轻的国安顾问。大家对他的印象,可能来自前不久举办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我们看到沙利文在发言的时候,似乎有点紧张,两个手搓来搓去,气场也不够强大。



那他为什么能担当国安顾问这一要职呢?因为一众民主党大佬都特别认可沙利文,觉得他有很强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举个例子啊,沙利文参与了一个历时两年的调研,写了篇叫做《让美国的外交政策更好地为中产阶级服务》的报告,反思了美国传统的外交政策,认为美国想要在外强大,就必须在内也强大,所以美国的外交是需要为广大的中产阶级服务的。


这个想法和拜登一拍即合,拜登高度评价沙利文是“一代人中仅有的智者”。因此我们看到,拜登政府根本没有推翻特朗普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路线,没有重回TPP,也不打算取消对华关税。



第三个,坎贝尔,65岁,是三人中唯一一个长期主攻亚太事务的外交老手,他曾经担任过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也是“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关键设计者。


三人之中,坎贝尔年龄最大,职位却最低,他需要向45岁的沙利文汇报。那么坎贝尔为什么愿意向晚辈汇报呢?其实这一次,就是沙利文邀请坎贝尔出山,加入拜登政府的,并为他量身打造了“印太协调员”一职,由此可见,坎贝尔是拜登政府制定对华政策的关键人物,所以不少美媒甚至把他捧为“亚洲沙皇”。



坎贝尔曾经写了很多亚太方面的文章,他这人对华比较强硬,其核心思路就是:竞争为主,斗而不破,以联盟制约中国。


2019年,坎贝尔和沙利文在《外交事务》上合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做《没有灾难的竞争》。两人认为,中美之间不应该搞“新冷战”, 美国应该在军事、经济、政治和全球治理四个关键领域与中国建立有利的共存条件,以确保美国的利益。


总之,布林肯、沙利文、坎贝尔这三人,都是奥巴马的老部下,相互之间比较熟悉,对华认知也比较一致。所以大家可能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们在发言的时候,好像是很多张嘴,在说同样的话。


根据他们的表态,我也总结了一下他们的对华政策框架,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   把中国定为“战略竞争对手”,对抗、竞争、合作三轨并行。

第二,   鼓吹借助同盟的力量与中国竞争。

第三,   打造所谓“自由开放的印太”,集结盟友围堵中国。

第四,重视所谓的价值观外交,要向中国打“人权牌”。

第五,提升美国自身的竞争力,与中国竞争。



除了三员大将之外,拜登政府内部还有若干能在对华政策上,说得上话的人物。


首先当然是内阁以及内阁级别成员,包括财政部长、国防部长、司法部长、美国贸易代表等等。


我们常说,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那么不同部门的领导肯定有不同的考量嘛,所以这些人在对华问题上,恐怕就没法完全铁板一块了。那么他们之中,会有突破口吗?


我们需要注意的第一个人,就是气候特使克里。克里,大家都认识,今年77岁,是奥巴马时期的国务卿。虽说气候特使的职级可能不是特别高,但是人家是老资格了,是可以直接向拜登本人汇报工作的。



《华尔街日报》曾爆料说,克里和坎贝尔之间,看法不一定一致,坎贝尔走的是对华强硬路线,而克里的目标是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这就需要与中国合作。大家想想看,美国有一堆人想和中国“对抗”、“竞争”,而克里需要“合作”,冲突不就来了吗?


《华尔街日报》还引用知情人的话说,克里可不管那些官僚的规章制度,他想坐上飞机去北京谈协议,他就会去。一语成谶!四月中旬,克里真的成为了拜登政府首位访华的高官。克里来华,据说不少反华派们心里不爽,觉得这会显得美国很弱,对华释放错误的信息。


克里之外,反华派们还对谁不爽呢?外界猜测的另一个人就是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今年1月,雷蒙多在提名听证会上,拒绝承诺将华为继续留在“黑名单”上。在4月的最新表态中,雷蒙多表示华为和TikTok的问题“仍在评估之中”。虽然雷蒙多的对华措辞也很强硬,但她拒绝直接表态,这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



这很好理解,商务部长肯定要优先考虑商业利益的,所以调门不会特别高。我们回想一下特朗普政府,其实也一样,反华急先锋是蓬佩奥、博尔顿、班农这些人,而当时立场相对温和的,是时任财政部长努钦。


美媒也引用前美国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的话说,“在搞所谓的 ‘民主’和追求商业利益之间,总是存在冲突。”你看,布林肯、沙利文等人,在新疆、香港等问题上上蹿下跳,而商务部长不肯承诺把中企留在黑名单。不过洛德也承认说,“这一次可能不太一样,因为美国整体的对华态度越来越负面了”。


除了内阁之外呢,还有一些人,职位不算太高,但是是专门研究对华政策的,他们在对华问题上,也说得上话。


白宫有两位“中国事务高级主管”,分别是杜如松和劳拉·罗森伯格,还有一位“中国事务主管” 朱利安·格维兹,抬头不太一样,一个有“高级”,一个没有“高级”,这三人呢,都是在坎贝尔的领导下工作的。


这几位都比较年轻,是新一代的“中国通”,他们与老一辈“中国通”的认知不太一样,他们所看到的中国,是一个经济快速腾飞、国力迅速增强的国家,因此他们是以竞争者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此外,他们不仅关心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问题,还比较关心中美在科技等新兴领域的竞争。


例如,罗森伯格关注中美在信息领域的竞争,认为美国要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性。杜如松则提出,要增加美国的科研投入,要维护美国供应链的自主和稳定。


此外,美国国防部专门成立了一个“中国战略工作小组”,包括三位成员:伊利·拉特纳、梅拉妮·哈特、伊丽莎白·罗森伯格。其中,拉特纳是小组的领头人,不过他应该很快要升官了,几天前,他被拜登提名为美国国防部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



拉特纳和罗森伯格都曾在新美国安全中心工作,而这个智库,就是由坎贝尔创立的。大家看出来了吧,美媒说坎贝尔是“亚洲沙皇”真不假吧,这些“中国问题专家”多多少少都和坎贝尔有些关系,因此坎贝尔的对华思路基本反映了这些“中国问题专家”的共同认知。


2018年,拉特纳和坎贝尔还曾合写过一篇影响力很大的文章叫做《思虑中国》,这篇文章认为,美国过去的对华政策,没能推动中国政治和经济的自由化,因此美国需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当时,这篇文章引发了美国对华接触政策是否失败的大讨论。


现在,“中国战略工作小组”正忙着写一份详尽的中国战略报告,报告将包括一整套的对华战略态势分析、现有战略审查、和未来的战略建议等等。两个月后,大家有可能会见到这份报告的庐山真面目。



好了,以上就是拜登的中国班底的概况了。我想说,拜登的中国班底和特朗普时期的不太一样。现在的班底以建制派精英为主,这些人对中国有一定的研究,行事风格也更加冷静,这当然有好处,这有利于中美关系的可控性。


但是,这些所谓的“中国通”却不是“友华派”,大多是对华“强硬派”。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面对这些人,中国还是要慎之又慎啊。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