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视频 | 再提“饭碗”问题,总书记此行几重深意?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董亚欢 毕俊杰

2018-09-26 19:47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25日下午,正在黑龙江省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七星农场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再次提到了“饭碗”问题。


在消费升级的时代重提粮食安全,总书记的话传达怎样的讯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冯文猛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总书记再次提起“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无形中也是再次重申了中央对粮食生产的重视。



为何一再强调“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


这不是总书记第一次关注到中国人的“饭碗”。


2013年7月,习近平来到湖北鄂州东港村水稻育种基地考察,强调粮食安全要靠自己。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当走进一片高标准粮田,看到长势喜人的麦田时,他说:“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小麦长势这么好,我和你们一样欣慰。用老乡的话说,今年的馍能吃上了。”


冯文猛表示,中国的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到一半,但是农业生产在中国依然占据最重要的位置,解决中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基础,也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5个夏粮生产省份调查,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13872万吨,比上年减产306万吨、下降2.2%。


虽然粮食产量本身是一个变量,并不会必然保持直线上升的趋势。但连续丰收多年,今年全国夏粮却减产了,也让不少人担忧中国人的“饭碗”能否端得牢?


冯文猛认为,今年的夏粮减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我国种植面积的小幅调整,另一方面则来自单产下降。


去年秋冬种时节,河南等地的持续降雨导致部分麦田播期推迟;今年清明前后,黄淮海等小麦主产区又遭受大范围大幅度降温天气,影响了穗粒数形成。进入灌浆收获期时,安徽等地又长时间阴雨天气,不仅影响产量形成,还导致小麦出芽霉变,降低了品质。


经历的自然灾害比较多,老天爷没怎么帮忙,但这也反映出目前我们的农业生产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不强。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高,也再次提醒执政者,如何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增加农民的收入,依然是一个比较重要而且艰巨的任务。


从这个角度来说,建三江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为什么要去“建三江”?


建三江,是中国“第一个迎接太阳的垦区”,属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的9个管理局之一,下辖15个大中型国有农场,是全国单体粳稻面积最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大型农场群。有统计显示,建三江粮食年产量可以满足陆海空三军一年的口粮。


冯文猛认为,下半年的首次国内考察,总书记便选择了对粮食生产有着重要意义的地区进行调研,可见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


东北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是很有特色的一块区域。从原来的“北大荒”,变成如今的“北大仓”;从原来自身条件非常不好的区域,成为了中国非常重要且具有特色的粮食生产基地。


而“建三江”在这个区域的运营中又有其特别之处。建三江垦区被联合国工业促进组织命名“国际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开发过程中,当地紧紧抓住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科技园区的建设。可以说,这里具有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代表性,体现着我们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国家鼓励的方向。



此次习总书记来到建三江,最后特意去到了农业科技园区,考察科研队伍。可见,国家对于激活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的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已经全速发动起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意味着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土地、资本及其他所有要素的总和。未来,我们可以考虑发挥更多科技农业的作用,使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


仓廪实、天下安,“三农”不稳,天下难“安”。


从设立丰收节,到实地考察“丰收”,总书记的此行贯穿着对“三农”问题这一重大课题的高度关注和思考。



农业生产不能竭泽而渔


为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翅膀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是短腿,农村是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手中的这碗米,不但昭示着深切的三农情怀,也提醒我们,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董亚欢 毕俊杰)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