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耶路撒冷三千年》: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环球交叉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邹琪

2017-08-11 21:05:10

世界的中心在哪里?

从地理层面上,这个问题似乎无解。但若是从文化与宗教层面来看,这个世界中心,就是耶路撒冷。


16世纪晚期的一幅展示耶路撒冷是世界中心的德国地图


许多人或许会对这个答案心存质疑。笔者在刚抵达耶路撒冷时,也曾心怀疑虑。满眼望去都是同一种黄灰色调,这里远离地中海岸,缺水干燥,阳光曝晒,并非人类宜居之地。


然而,“圣城”这个词,却经常被用来形容此地。在世界上所有的地方,为什么偏偏选择耶路撒冷作为圣殿之城?

“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西蒙·蒙蒂菲奥里所著的《耶路撒冷三千年》,封面上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这寥寥数语让人遐想联翩。这本著作,使这个遥远城市的前世今生,在读者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耶路撒冷是一座不属于任何人的城市,但它又存在于每个人的想象当中,这是这座城市的悲剧,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就像作者所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耶路撒冷。从古至今,每一个到过耶路撒冷的人,都怀着对耶路撒冷的美好想象来到这里,然而呈现在你眼前的耶路撒冷,往往使人大失所望,因为你看到的这同一种颜色,代表着一个兴旺过、萎缩过、被重建、被摧毁过许多次的城市。

耶路撒冷却拥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让世界上三大重要宗教都对它着迷不已。基督教的《圣经》中,耶稣在这里走向那条十字架苦路;伊斯兰教穆哈穆德,在这里夜行登霄;犹太教徒们,在这里获得神启。世界上或许再没有任何其他城市像耶路撒冷这样,让众多不同民族、信仰、政治主张的群体所魂牵梦绕。


巴以问题,是十多年前的国际新闻编辑避不开的问题。为了写好稿子,曾经有多少编辑努力研究过这片土地上的历史纠葛,然后仍一知半解地边看新华社通稿边码字。

如果你是新闻从业人员,那么《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本书,将会是你彻底捋清巴以问题的钥匙。如果你是将来想去耶路撒冷的游客,那么这本书将会比任何攻略都重要。如果你只是一般的读者,那么读完这本近700页的著作,你也会明白耶路撒冷何以成为耶路撒冷,明白耶路撒冷为何如此特殊,为何如此让全世界魂牵梦绕。

本书目录:
第一部分 犹太教(公元前1000年-公元70年)
第二部分 异教(公元70年-公元312年)
第三部分 基督教(公元312年-公元630年)
第四部分 伊斯兰教(公元630年-公元1099年)
第五部分 十字军东征(公元1099年-公元1250年)
第六部分 马木鲁克(公元1250年-公元1517年)
第七部分 奥斯曼(公元1517年-公元1799年)
第八部分 帝国(公元1799年-公元1898年)
第九部分 犹太复国主义(公元1898年-公元1967年)

《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跨度从古至今,可以看出西蒙先生的“野心”很大,他想要重建的圣城历史,不是部分的,而是所有的。因此英文原书名为《Jerusalem:The Biography》,直译就是《耶路撒冷传》,简洁到带点霸气。

大多数人乍一听书名,可能会兴趣减半,认为它不过是一本关于耶路撒冷平淡无奇的编年史。但是作者将整部书分为九部分,每一部分侧重一个不同点来展开创作,又能保证部分与部分之间完美衔接。读完以后,你对耶路撒冷的认知会有所改变,甚至是彻底的颠覆。


在这个面积只有126平方公里的地方,历史上37次被攻陷,8次被屠城。作者按实际控制耶路撒冷者来分章节,刻意避免宗教的神话叙事和文学的夸张演绎,理性中立。

《新闻周刊》评论作者蒙蒂菲奥里说,他能将庞大的历史书籍写成极为好看的惊悚作品,他知道怎样才能让历史变得浅显易懂。的确,随着作者的讲述,数千年的历史大幕缓缓拉开,又慢慢落下。

从亚伯拉罕的抵达开始,这里便发生了无数重大转折。大卫王的登基,巴比伦人的侵略,罗马人的摧毁,基督教徒们的争夺,奥斯曼的统治,犹太人的重返……这一系列的节点,都改变了我们生活着的这颗星球的发展进程,塑造了今天的世界。

意大利画家弗朗西斯科·海斯的《耶路撒冷圣殿的毁灭》


本书并不裁定三大宗教的神迹和经典是否“真实”。事实上,任何研究《圣经》或耶路撒冷的人都必须承认,真相有许多层。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似乎很陌生,对有些人来说,甚至是不可思议的荒谬。但宗教对耶路撒冷历史的影响,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对于我这个无神论者来说,行走在耶路撒冷,经常会在神话和现实之间迷失。

在这里,笔者走了一公里长的“苦路”。这14个站点,记录了耶稣被判处死刑后,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艰难走到刑场的全部路径。“苦路”的终点,是圣墓大教堂。一进大门,就看到一块淡红色的大理石板,根据《圣经》记载,把耶稣从十字架上放下来时,就放在这个石板上。所以,参观圣墓大教堂的人都能看到,基督教徒们跪在地上,依次亲吻着这块石板。



圣墓大教堂,是属于基督徒的耶路撒冷。

而哭墙,是属于犹太教徒的耶路撒冷。


哭墙分为两部分,中间隔有栅栏,男女要分开祈祷。哭墙前,信徒们念诵经文,有的默默祈祷,有的痛哭出声。墙壁石缝,塞满了写有祈祷字句的纸条。


而离哭墙不远处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又是属于伊斯兰教徒的耶路撒冷。

根据伊斯兰教的说法,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传教。一天夜里,他从梦中被唤醒,乘骑由天使送来的马,从麦加来到耶路撒冷,在这里踩在一块圣石上,飞上九重天。在受到上天启示后,当夜又返回麦加城。这就是伊斯兰教中有名的“夜行登宵”。由于这段神话,耶路撒冷成了伊斯兰教仅次于麦加、麦地纳的第三圣地。


笔者的导游,是一位犹太人。他带我们来到了哭墙,却远远止步于圆顶清真寺,甚至没有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一条小径,来到这个明信片上具有象征意义的金色圆顶门口。此后,我们经常会不由自主地想,如果导游是穆斯林,那我们见到的情景又将何其不同。


耶路撒冷被犹太人独占了1000年,被基督徒独占了大约400年,被伊斯兰教徒独占了1300年。因此,耶路撒冷一直活在一种精神分裂症的焦虑状态之中,犹太人和穆斯林不敢冒险进入彼此的街区。

三大宗教在至今,仍然保持难解的对立。耶路撒冷的旧城只有一平方公里,分为犹太居民区、穆斯林居民区、亚美尼亚和基督教居民区,但三大宗教的神迹彼此交错。到了周五安息日,穆斯林在清真寺里朝着麦加方向祈祷;犹太人在哭墙前哭诉和祝福;基督教徒则沿着“苦路”,重演2000年前对他们来说的那惨烈动人的一幕。


当犹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和平相处时,他们回到了耶路撒冷古老的鸵鸟传统——把头埋在沙子中,假装别人不存在。“没有人可以独占神圣”,圣殿山很难分割。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高耸于希律巨石之上,位于犹太人口中的圣殿山上。犹太人相信,“总有一天上帝可能重建圣殿,但不用人类干涉。”

因此,长久以来,朝圣者为了死在耶路撒冷、葬在圣殿山周围,而前往耶路撒冷,为末日来临时的复活作准备。这座城市被墓地包围,并且建在墓地之上。许多圣迹,甚至许多私人住宅,都建在坟墓周围。


我手里的这本《耶路撒冷三千年》,已是第五次印刷,可见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

除了耶路撒冷按时间顺序被三大宗教占领的线索,本书还有另一条线索,那就是耶路撒冷的家族史。书中娓娓道来了大卫家族、马卡比家族和希律家族、倭玛亚家族、哈立迪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和蒙蒂菲奥里家族的故事。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立体,有血有肉,透过他们的人生命运,展示了耶路撒冷作为一座有着混血人群和混合性建筑的“有机生活模式”。


本书在“六日战争”这个章节,戛然而止。1967年6月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在六天之内打赢战争,因此被称为“六日战争”。

“六日战争”基本上确定了今天的形势,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本书并未涉及之后的巴以冲突。或许,这些历史距离我们太近,还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更客观全面地进行讲述。


一本厚重的书籍,翻过了最后一页。掩卷之后,留下的是一声长叹,几段沉思。就像一段历史,当它经历了辉煌灿烂之后走向夕照残烟的时候,未必全是结束,往往也是重生。耶路撒冷,一次次沦为废墟,又一次次地浴火重生。

这座伟大的城市,凝结了几乎所有人类对于神圣的想象,也注定要承受人类所有的丑陋。未来,耶路撒冷又会走向何方?

笔者曾在采访对象家里拍摄到的希伯来语版本


推荐理由:

耶路撒冷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是三大宗教的圣地,是不同文明冲突的战略角斗场,是24小时新闻聚焦的耀眼舞台。一旦涉及耶路撒冷问题,学术界的争议通常都会充满恶意,有时还会出现暴力,甚至引发骚乱和争斗。读《耶路撒冷三千年》,就会明白世界为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

关于作者:
西蒙·蒙蒂菲奥里,生于1965年,曾在剑桥大学攻读历史。他是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研究员,耶路撒冷旧城外第一座犹太住宅区的建造者摩西·蒙蒂菲奥里爵士的曾孙,纪录片《耶路撒冷:一座圣城的诞生》主持人。他运用新档案数据、当前的学术成果、自己家族的文件,以及花费一辈子的时间进行研究,完成了《耶路撒冷三千年》这部惊人的历史巨著。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三十五种语言,畅销多个国家。《耶路撒冷三千年》也是克林顿2011年度选书,基辛格视若珍宝的经典巨作。

@交叉点看:国际资讯短视频,换个姿势看看新闻
@交叉点评:专家学者锐观察,独家解读说给你听
@交叉点读:国际特稿说故事,洞悉天下人情世故
@交叉点荐:好书好片看不停,诚意推荐资源分享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邹琪 实习编辑:许多)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