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故宫:大高玄殿正殿宝匣归安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董燕 李柏林

2016-11-08 20:26


在大高玄殿正殿宝匣归安仪式上,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将施工前拆卸下的宝匣小心翼翼地重新安放到大殿正脊正中的脊筒中,并完成正脊合龙。此前在勘察修缮施工过程中,发现大高玄殿正殿的宝匣保存完好,基于文物保护要求,未进行不必要的开启工作。不过,这边有存照,这个铁盒子里还有个木盒子,在被发现的时候是这样的:


大殿宝匣


宝匣根据专家推测是古代人在建筑时用于趋利避害镇宅用的,一般安放在最高的屋脊中。一般宝匣内会存放有五金元宝、五色宝石、五经、五色缎、五色线、五香、五药、五谷等物品,反映出古人趋利避害的一种心理。此次故宫博物院坚持传统,仍将原有宝匣原封不动地恢复原位。


宝匣内物


这次大高玄殿的宝匣归安意味着大殿修缮的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墙面、漆面的修复等工作。


故宫博物院工程管理处副处长王辉介绍,大高玄殿从上一次有记载的修缮到现在有将近100时间了。有记载显示,八国联军进北京对大高玄殿有一次毁灭性的伤害,在民国的时候曾经有过修缮,但修缮也不是特别彻底。


【视频】故宫博物院工程管理处副处长王辉:大高玄殿曾在民国时期修缮


大高玄殿建筑群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社会价值,特别是其中大多数殿座仍然保留有明代始建时期的木构与形制,是紫禁城内明代官式建筑的又一重要范例。因此大高玄殿不仅仅是国家文物局的重点保护工程,也是故宫博物院首批研究性修缮保护工程项目之一,承担着给故宫博物院研究性修缮保护工程投石问路、积累经验的重要任务。


据介绍,在大高玄殿研究性修缮保护的试点工作中,故宫博物院创新的引入了考古学的手段作为突破口,首次将建筑考古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大高玄殿的修缮保护中,同时展开多学科、多专业、多手段的联合研究,并紧密贯穿整个修缮过程始终,甚至联合院外20多家科研机构、院校对大高玄殿的传统工艺、材料进行十余项的科学勘察、记录、实验、分析与研究,包括硅酸盐、石材、木材、彩画、金属构件、纸张等,并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测量等高新数字化技术手段完整获取了大高玄殿原状、残损及变形数据信息。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过去这些建筑的梁架,这些建筑的瓦面,过去都是按照传统的方式,需要去掉的就铲掉了。其实在这些里面叠加了很多时代的信息,也包括历代工匠在这里面留下的他的工艺技术,甚至他的题刻和他留下的文字,这些文字证明了当时他们用什么样的工艺,他们取自什么地方的材料,谁来制作的,这些信息非常丰富。”


而此次大高玄殿的修缮中,将大量提取和保留这些历史痕迹,并将进行系统的大数据的整理。


【视频】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大高玄殿修复后将用于文物展示等


此外,单霁翔介绍,在大高玄殿的修缮过程中,首次将未来使用用途纳入修复工程考虑范畴,以避免未来由于使用而造成对文物的新的干扰,修复后的大高玄殿将用于文物展示等用途。


大高玄殿始坐落于神武门外、毗邻紫禁城西北角,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的道教宫观。由于历史原因,大高玄殿数次遭受磨难,破坏严重,险情频发,2010年才在各方的呼吁和努力下下正式回交故宫,并开始全面的勘察调研、规划设计、修缮保护和研究工作。本次修缮工程于2015年4月2日正式开工, 第一期工程也就是文物建筑本体的修缮将与今年年底完工。 


(编辑:王珏)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