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看书|《巨人的陨落》:遥远的历史就这样站在你面前

看书

看看新闻Knews作者 何婕

2017-01-01 10:58


历史虽然是宏大的,但从来更是微观的,在这12年的时间里,无数人物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人物的际遇变迁与战争以及时代的剧烈变革相融合,一段遥远的历史幻化为每个人物的具体命运,从未如此真实。



小说开始时的英国,乔治五世刚刚加冕,社会主义思潮已经兴起,贵族的生活在没落,平民的平等思想正在崛起、敢于抨击社会的不公,罢工常常举行(艾瑟尔与比利的父亲就是一位工会的领导人,父亲的冷静与理性也影响姐弟俩的思维方式);彼时的俄国,沙皇的统治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俄国参加一战点燃了社会的反对,直接导致制度的颠覆;彼时的德国,自从普法战争后,实力超过法国、英国,自信勃然,一心想着用战争继续证明自己。


小说里人物很多,极富代表性,每个人物身上都承载着时代特征,每个人物都很难用三言两语来形容,充分显示其复杂性。无论是英国的比利、艾瑟尔姐弟,还是菲茨、茉黛兄妹,还是德国的奥托、沃尔特父子,或是俄罗斯的格雷戈里、列夫兄弟,每个人的路径都不一样。有人起初虽然懵懂,但逐渐成长为有独立思想的人,不仅为自己的生活奔走,更为其他人的福祉鼓呼;有人一心想要挽留帝国的荣光,却渐渐被社会的巨变甩在身后;有人投身战争,勇敢地为自己的国家而战,寻找一切胜利的可能;还有人游手好闲,从未正经生活过,始终在侥幸偷活……在漫长而丰满的故事里,仿佛看到了这些人的一生,甚至当合上书卷之后,还不愿意与他们挥手告别,因为不知道他们后来的命运又如何:那些战胜了命运的,能不能继续骄傲地活下去;那些苟活下来的,还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如果故事彼此间都独立,可能吸引力反而没那么强,在作品里,这些人物彼此都有不浅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战争与变革带来的分裂或融合,才令人信服。




要把人物交代清楚,大概要画谱系图才行,在这里试举几个人物的关联,感受一下。全书开始的第一页,就写了英国小矿工比利下井第一天的故事,比利后来参战,战后投身社会工作,成长为有独立思想的人,比利的姐姐叫艾瑟尔,本来是菲茨伯爵家的女佣,与伯爵有私情,但在私生子出生之后,反而逐渐看清楚了贵族的面目,拒绝了照拂,而选择自己独立养大孩子,同时为英国妇女的权益四处奔走;菲茨伯爵的妹妹茉黛虽然出身贵族,也有着自由的思想,她的爱人是沃尔特,其在战争中为自己的国家德国四处奔走斡旋,上战场、去敌国,无所不用;菲茨伯爵的妻子来自俄国,她家曾经剥削过的农奴中就有格雷戈里一家,格雷戈里后来成长为一名布尔什维克,在攻占冬宫、保卫列宁等多个历史画面中留有印迹……

全书出现过的人物实在太多,以上只是很小一部分,人物有虚有实,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与他们交错在一起,作者的观点是,“有时,真实的人物出现在了虚构场景中……真实人物与我虚构的人物对话时,他们通常说的都是实际上说过的话……”当在书中看到英国的乔治五世、温斯顿*丘吉尔,法国的霞飞将军,德国的兴登堡、鲁登道夫,俄国的列宁、托洛茨基,听到他们的观点或重要场合的讲话时,那些确实都是他们曾经说过的话,只是现场的听众里被作家P进去一个虚拟人物而已,小说的背景因此更加真实。



当时德国为了不让俄国参战,就努力资助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希望他们推翻沙皇,从而退出战争,而最初给列宁送第一笔资金,后来又曾进入俄国去送钱的人,在小说里,就是德国那位沃尔特;而炮打冬宫的现场组织参与者,是小说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格雷戈里;事实上,历史上总有一些人确实做了这些事,只是作者让虚拟人物代劳了。

在其余细节上作者力求与历史真实对应,这部作品是一部当时欧洲与美国的社会生活史。菲茨伯爵在自己的城堡中招待来访的国王与王后那几个章节,完备地介绍了各种当时的风俗礼仪,那时的城堡构造、生活设施也都一一写尽;而各个国家普通人家的生活起居、社交场合的流行风潮、城市街镇的样子、建筑物的风格、甚至战场上壕沟的特点,在书中都有详尽的描写。

作者有很多历史顾问,帮他在各类细节问题上把关,如香槟酒、火车车轮、战争中用的武器型号以及特征、军人妻子分居津贴怎么发放等这样的微小细节,他都交代得非常清楚,这令读者信任,也令读者投入。


虽然这是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作品,但并无颓唐沮丧之处,虚拟出来的那几位主要人物,每一个都热乎乎地活着,热乎乎地对,热乎乎地错,每一个都在循着自己想走的路使劲走着,即便走歪走错,也是一声叹息,而不令人藐视。波澜壮阔的历史叙述,社会种种生活风貌,纠缠的人物命运,如此这般地荡气回肠,使人拿起书就放不下。

书很长,那些奔腾的文字值得花时间好好读,大数据说,三个通宵可以看完,我的经验,利用一切碎片时间的话,一周时间是够的。

而这一周,是多么愉悦的一周。

(看看新闻Knews作者:何婕 编辑:施荔)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