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网络媒体走转改】峨边:创新“德古+亲情”工作法 化解矛盾纠纷倡导文明新风气

时讯

四川新闻网记者  李春雨  熊强

2017-01-23 23:55:50

阿恩古保和邻居们在一起


没有一成不变的工作方法,不用亲疏贵贱评判对错,只要一碗水端平,公正心中留,自然别人都会尊敬你,也会跟着你学习,形成良好的风气。”日前,80岁的老德古(汉语意为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人)阿恩古保在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采访时回忆。


在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像阿恩古保一样的德古还有很多,他们穿梭在峨边大山之间,身穿察尔瓦,晴天一身汗,雨天两腿泥,为十里八乡的村民群众调解纠纷,被当地的群众视为亲人。而峨边依托德古创新实施“德古+亲情”工作法,引导彝族同胞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乡村判官”

80岁老德古阿恩古保传授工作心得


严冬中,暖暖的阳光让官料河边解放村彝家新寨显得分外温暖,冲天牛角与墙面红黑相间的彝族图案分外抢眼。阿恩古保坐在院坝内和村里的村民一起闲聊,畅谈现今的美好生活。虽然已经80岁高龄,但阿恩古保依然精神饱满、思维清晰、侃侃而谈。


阿恩古保是峨边县远近闻名的德古,从事德古工作45年,擅长调解民事侵权、继承、赡养、交通事故、婚姻、林地土地、邻里等矛盾纠纷,是目前峨边县一级牟略赫德古(金牌调解员)。对于自己获得的德古称号,老人家倍感荣耀,至今都还记得自己是如何当上德古的。“在我年轻的时候,村里村民出了事,大家看我平时处事公道,就请我去帮助他们进行调解。后来调解结果出来后,双方都还很满意,渐渐的找我的人越来越多,我也就当上了德古。”阿恩古保回忆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恩古保凭自身公平公开的处事方式赢得了不少群众的信任。不少年轻的德古也向阿恩古保咨询如何当一个好德古,阿恩古保说:“公正为本,不以亲疏贵贱判对错,一心为民解决问题,就能当一个受人尊敬的德古。”


45年来,阿恩古保处事公平公正,事事以法律为准绳、运用自己丰富的彝族习俗知识,为众多彝族同胞调解各类纠纷,被彝家山寨村民都称作“乡村判官”。阿恩古保用他那“慈母心”“婆婆嘴”和“蚂蚁腿”,先后在大小凉山调解各类民间纠纷2000余起,经他处理的民间矛盾纠纷受到大家一致认可和好评。


公正为本

因地制宜尊重民俗 创新德古工作法化解纠纷矛盾


峨边是彝族聚居自治县,彝族同胞占了大半。峨边县司法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彝族有个特点就是出现纠纷后,不论大小都不喜欢去打官司,就喜欢找族内的德古来进行调解,这也算是民族的一种习惯。”


去年年底,黑竹沟镇上两家人因为婚姻问题产生纠纷,继而发展成离婚。男方要女方加倍退还礼金,数额高达十几万元。镇上的女德古鲁克毛哈史被请去调解这个纠纷后,采取摆事实、讲道理、清责任的办法,用彝族的习俗帮两家人做调解,最后将矛盾化解。


德古沿于奴隶社会,是彝族传统中对族内德高望重的人的一种尊称,是继承了不成文的彝族“习惯法”,专门为群众调解纠纷,在村落中享有较高的威望的人。“德古是由人民推举的,不是由谁指定的,只有大家认可信任的才是德古,而不是当上德古才被大家认可信任。”阿恩古保表示。


据阿恩古保介绍,德古由来已久,在彝族同胞心中已经成为民族习惯。但以前的德古调解时,仍遗留着一些不好的阶级痕迹和有悖于现代法治文明精神的元素,通常按照彝族“习惯法”而非现行国家法律法规进行调解,调解不具备规范性,且在调解过程中要收取一定“中间费”,调解后仅达成“口头协议”,纠纷调解后容易出现反弹,容易留下后遗症。


2007年,峨边县几经探索实践,为了规范民间德古的调解行为,摈弃一些调解过程中存在的陋习,更好地开展调解工作,为群众服务。峨边创新“大调解”工作方式方法,将彝族民间“德古” 纳入“大调解”工作体系,推行德古调解法,德古成为彝区矛盾纠纷重要的“调解员”。


经过几年的发展,德古调解深得彝区群众欢迎和认可。2013年峨边县政府出台了《峨边彝族自治县德古调解工作暂行办法》明确了德古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并规定了考核办法和退出机制,随后聘用了70余名德古,调解范围覆盖了全县19个乡镇、136个村(社区)。


2015年,峨边又成立了德古协会,阿恩古保就是协会的发起人之一。“我们成立协会,就是要把整个行业规范起来,互相之间监督,坚守原则,共同为群众服务。”阿恩古保告诉记者。2015年,经过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全面考核,部分德古因为考核成绩没达到60分,不合格被清退。加上去世的德古共有20多名德古退出,剩下42名彝族德古。


鲁克毛哈史也是协会会员之一,也是协会中唯一的女德古,她告诉记者:“当上德古已经12年,也调解过很多纠纷,我感觉更多的是一份荣誉和责任,提醒我更加公平公正地为相信我认可我的群众服务。”


据了解,2015起,峨边县共出现纠纷2086起,其中德古调解员调解解决的就占到了883件,占据非常高的比重。峨边县司法局工作人员表示,根据历年来的数据,德古工作法调解的矛盾纠纷大概占全县的比重在38%左右。探索德古工作法,就是在秉持法律至上的原则下,充分尊重民族习惯,融会贯通“法、情、理”,注重调解程序正义,实行阳光办事,引领彝族民间社会风气,对峨边彝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亲情工作法”礼金领取单


以“情”动人

消灭纠纷萌芽 亲情工作法倡导文明新风


“事后调解纠纷不如事前消灭纠纷矛盾萌芽。”马鞍村村支书吉克杨长也是一名远近闻名的德古,为十里八乡的群众调解纠纷,深得群众信任。吉克杨长在自己十余年的调解工作中发现,自己调解的纠纷一般都是婚姻、车祸、赌博、打架等等原因引起的,使其萌发了提前消灭矛盾纠纷萌芽的想法。


为改变落后现状,吉克杨长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认真总结经验,以事前消灭纠纷矛盾萌芽为主,逐步摸索出了一套以“情”为主的“亲情工作法”。  


觉莫乡为觉村村民李阿军办喜事,村干部一早就到了现场帮助群众摆放桌椅,并监督食品安全情况。“我们到了现场去会劝阻群众不要酒后开车、赌博、闹事等行为,并监督食品卫生安全。”为觉村村主任严日达沙不请自来,送上200元贺礼,融入群众中和他们打成一片。


“和他们亲近后,我们管卫生、管喝酒、管打闹、劝上进,管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就是要扭转他们这种陋习,劝导他们接受文明新风,形成好风气,过上好日子。”严日达沙认为,亲情工作法的一大作用就是能直接跟群众结成朋友,引导他们接受文明新风,过上幸福生活。


所谓“亲情工作法”,就是在群众红白喜事时,由乡、村两级党组织派人参加“赶人情”,以示祝贺或慰问。在这种融洽、和谐氛围中,乡村党员干部发挥慰问员、安全员、监督员、调解员、观察员、宣传员、计生员、倡导员和电教员的“九大员”作用,倡导文明新风,使各项群众工作在友好、轻松、互信的状态下顺利推进,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


“为什么要选在村民办红白喜事时呢?主要是因为峨边境内山高谷深,人们住得比较分散。而红白喜事人来得齐、也呆得住,这样给我们宣讲政策、获取信息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我们能了解不少平常可能不太容易掌握的消息。”吉克杨长表示。


为了推进好亲情工作法,峨边县专门设立了亲情工作基金,每年财政拨款100万元,用作工作保障经费。吉克杨长为扭转村民席地而坐的风气,专门申请资金购买了100套桌椅板凳免费提供给村民使用,得到群众欢迎和拥护。


峨边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宋然表示:“亲情工作法就是要党员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的‘亲情式’服务,全方位零距离地接触群众,倾听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集中力量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勒乌乡祖马村在推进脱毒马铃薯产业时,部分村民存有顾虑,为此,乡村党员干部在参加村民克期家婚礼时,播放电教片,发放资料,与村民促膝交谈引导,让群众吃上了定心丸,规模化种植2000亩,使该村一跃成为全县脱毒马铃薯基地。


今年以来,峨边驻村帮扶干部积极践行“亲情工作法”,主动参与群众红白喜事、“赶人情”,化身“九大员”协助乡村干部开展工作,累计开展基层夜话108场次,家访谈话101场次,亲情工作538次,发放“慰问金”15.8万元,收集问题251个,化解矛盾纠纷413起。


尊重民俗

创新“德古+亲情”两大工作法 培育倡导新风气


彝家新寨


相对于物质方面脱贫,彝族同胞精神文明上的脱贫显得难度更大。峨边县委书记谭焰认为,彝族同胞直接跨越千年,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跨度非常大,在民风民俗上遗留了部分问题,需要去正视、去解决。“其实我们彝族同胞也想住上干净、整洁、宽敞的好房子,过上美好、幸福的好日子,但就是长久以来遗留下的陋习,让大家习惯了脏乱差的环境。”


为此,在尊重彝族同胞民俗习惯的前提下,也为了更好地引导彝族同胞移风易俗,峨边县委县政府全力推广“德古+亲情”两大工作法,从实际出发、从根本入手逐步革除、改变、引导彝族同胞存在的一些腐朽思想和陋习。


最近几年,大小凉山彝区婚嫁聘、礼金呈偏高趋势,高达10-20万元,导致彝区群众因婚返贫、因婚致贫情况比较高发。峨边根据“德古+亲情”工作法收集到相关信息后,创新“政府引导+德古会盟+村民自治”的治理模式,通过德古会盟倡议,约定结婚礼金花费最高不超过7万元,并严格执行,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黑竹沟镇阿新加尔因车祸去世后,在党员干部的引导下,其爱人把亲友赶礼的牲畜卖掉换成钱,把2个孩子一起送到县城读书,成为村民学习的榜样。


“我们两个工作法都是在遵守相关法律的前提和基础上开展工作的,并不脱离国家法律,这两个工作法中,德古是在纠纷产生后,调解纠纷、普法讲法,倡导文明守法新风。而亲情工作法则是在事前了解民意,解决问题、增进感情,做到化解矛盾纠纷,改变群众生活陋习,从双向下手改进干群关系,团结各族群众,共同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谭焰告诉记者。


毛坪镇上游村五组低保户介达弟弟,亲戚朋友少。其父亲突然去世,介达弟弟对办理父亲丧事一筹莫展。这时,镇党委、政府主动派出乡村干部去参加丧礼,为其送猪肉、大米和现金,并帮助其办完丧事,介达弟弟感动得泪流满面,激动地说:“你们比我的亲人还‘亲’啊!


据了解,自峨边的德古调解工作法和亲情工作法开展以来,干群关系得到了显著好转,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路人变成了“亲人”,干群“一家亲”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节俭办事、实惠送礼、干净整洁在群众的思想上扎下了根,“攀比浪费”开始受到群众的自觉抵制,文明新风逐渐吹进彝区群众心中。


目前,峨边县19个乡镇都全面铺开了德古调解工作法和亲情工作法。“峨边发展相对滞后,也容易产生一些纠纷和矛盾。为此我们采取德古调解+亲情工作法结合统一的模式,积极引导群众接受新风气,既消灭矛盾萌芽又化解问题纠纷,取得了很好的实效。”谭焰表示。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