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修缮需要接班人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瞿轶弈
2017-01-13 23:49:56
【视频】新闻透视:历史建筑修缮需要接班人
长寿路上这栋三合院式的石库门建筑,有90多年历史,民国时期宋庆龄于此创办了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后来成为了普陀区妇婴保健院。
2009年6月,这幢老建筑正式成为第二批普陀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最近她正在接受一场手术,以恢复往日风采。
带队对这栋老建筑进行修缮的沈正平师傅,从事老建筑修复行当已有20多年。腼腆的沈师傅,一谈到老建筑修缮工艺,就像打开了话匣子。
比如,原有的水刷石外墙如何才能恢复原来的色彩风貌呢?
水刷石外立面和水磨石栏杆很有特色,不过,风吹日晒之下,风化损坏也很严重,而这正是整栋老建筑修复中最核心的工程。
去年刚接手这个项目时,施工单位也一度犯了难。难点在于,施工队需要把水刷石的破坏程度较严重的外立面按原样修复,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看到,院内一圈宝瓶栏杆一共有九十根,其中四十二根已经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了,另外四十八根采用的是修旧如旧的工艺。
而一根栏杆从制作到打磨全手工完成,需要花将近一周的时间。
沈师傅介绍,老建筑修缮是个很专业的活。工人不仅要有木工基础,对建筑材料、工艺了然于胸,还要掌握不同历史建筑的相关知识。
然而,尽管这一行入行的平均月工资有1万左右,但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
沈师傅的儿子也不愿意“子承父业”,转行做了销售。
据了解,目前这一行业从业者的平均年龄在50到55岁之间,而愿意入行的年轻人寥寥。
一些建筑学者指出,这些年来,社会上对老建筑的保护意识日渐加强。
但目前,修缮工人普遍欠缺历史建筑知识,上海也缺乏相关高级技工的培训体系,这使得修缮困难重重。
因为,哪怕是一块旧瓦片的烧制,都技术含量极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戴仕炳感叹于先人的烧瓦技艺之高超,“(以前)烧出来的这样的瓦经过我们定量的科学分析测它的透水率,它的透水率接近于零,有非常好的耐久性能”。
他叹息地说,“四五百年的这个瓦用到今天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损坏,仍然能够使用,是非常了不起的工艺,但是今天这个工艺已经失传了”。
戴教授有些着急,如果再不重视修缮技艺的保护和传承,类似水刷石、水磨石这种拥有百多年历史的传统工艺可能也将会失传。
戴教授认为,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的匠人势在必行,他建议设立一个奖励制度,用以鼓励和保护优秀的匠人。
这一问题也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不久前发布的《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已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加强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改造和使用监管,建立工匠名录,培育掌握传统修缮工艺的工匠队伍。
有专家认为,历史建筑修缮的行业应该设立专业等级的评定。
(编辑:超慧)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