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54″

视频 | 视频|母亲:背两个长不大的孩子上学,8年六千公里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卢梅  徐玮

2017-05-14 08:16:47

郑琴有两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因为患有侏儒症并发碎骨病,她的两个儿子都无法正常行走。为了圆孩子们校园梦,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郑琴每天十几趟来回学校和出租屋之间,背着孩子们上学、放学……有人粗略地算过,孩子上学的这8年来,这位母亲已经背着她们走了6000多公里。如果母亲是一种职业,郑琴从不迟到,也不愿早退,她说她会一直这样背下去,背着孩子们走进大学的校园。


“滴答,滴答,滴答……”

四川省达州市隘口乡的这场雨怎么也下不停。

放学时间快到了,郑琴快步走着,赶去学校接她的两个孩子放学。她最怕这样的下雨天,雨天路滑,背着孩子就更不好走了。

“我的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教室里传来郎朗读书声,郑琴不敢走得太近,生怕影响到孩子们,便站在对面的走廊上。望着5年级的教室,她知道这美妙的读书声里,有一个声音属于她的孩子。


郑琴的小儿子如今5年级,因为患病,他成了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这就是郑琴的小儿子吴松,一个永远坐在第一桌,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下课铃刚响,孩子们迫不及待冲出教室,郑琴则等到学生们都走得差不多了,一手拿着雨伞,一手拿着背布,走进教室。

看到母亲来接自己,吴松笑得很开心。因为患有侏儒症并发脆骨病,他无法正常行走,只能由母亲背着上学、放学。


郑琴背着小儿子放学回家


邻居:怎么不弟弟、哥哥一起背咯?


郑琴:背两个不行,上坡路

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郑琴带着两个孩子,从20公里外的老家搬到了距离学校不过几百米的出租屋里,但是即便如此,背着几十斤的孩子爬上坡路,还是让这位母亲感到吃力。

“啊呼……啊呼……”她大口大口喘着粗气。郑琴不得不承认,孩子越来越重了,自己的体力也越来越差了。

“能走不?拄着拐杖”快到家门口了,郑琴放下小儿子吴松,让他自己在平地上走回家。


吴松拄拐杖回家


吴松的步子很小,走得很慢,郑琴知道他每走一步就会感到疼痛,不过她还是狠着心,希望儿子能够得到最基本的锻炼。

“妈,你慢点” 进家门前,吴松不忘叮嘱母亲。

郑琴目送小儿子进家门,转身又回学校去接大儿子。

用背布把儿子裹好,弯腰,站起,走过那段上破路,一样的流程,郑琴接回了已经上初中的大儿子。

这就是郑琴如今生活的全部:背着孩子上下学,在课间的时候背着他们上厕所,饭点的时候给儿子们送饭,早上摸黑给孩子们穿衣服,周末的时候用三轮带他们回老家。


课间的时候,郑琴背着大儿子,帮助他上厕所


日复一复,郑琴都没想到这样的生活她已经过了8年。

上天和我开了两次玩笑

“我现在想起来都不知道怎么把他们养活的。”

自见到郑琴,她一直微笑着,直到坐在我对面,接受采访,回忆起过往的点点滴滴,她才说出内心的苦,长久地低着头释放脆弱。

即将踏入新世纪的1999年,郑琴家中也有了大喜事,结婚6年,她和丈夫终于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取名吴森,望着小家伙虎头虎脑的样子,全家人都高兴坏了。可是谁也没想到,孩子长到两岁的时候却出现了异常。

“2岁的时候,怎么都不会走,后来就一直那样,不会走。” 达州、成都、深圳……郑琴和丈夫带着孩子跑了他们能跑的所有医院。

“我看着他,他哭,却不哭出声,只是轻声说,妈妈疼,妈妈疼。”虽然大夫明确表示,手术治疗并不能改善吴森无法走路的现状,母亲郑琴却依然坚持一试,看着孩子受罪,郑琴每天躲在角落哭泣,她说虽然不忍心,但却没办法,因为手术是她当时唯一的希望,救命的稻草。

最终,他们花光了积蓄,孩子却依然没有站起来。

“第一个这样了,当时想着要再生一个。”可是郑琴没想到,她的第二个儿子,也有着和哥哥一样的病。


吴森、吴松两兄弟小时候的合照


“听说,当年我婆婆(亲戚们)说养不活了,不要了,甩了,可是父母们坚决坚决地要把我们留在他们身边。”吴森连说了两个坚决,还加重了语气。

决定留下两个孩子后,郑琴的丈夫独自去了深圳打工挣钱,维持一家人的开销,而郑琴则留在家中,专门照看孩子。

“那时候真的很难,尤其是非典那一年,两个都感冒咳嗽,我背一个,抱一个,走很远的路,找医生看。” 除了无法走路,吴森、吴松两兄弟比正常的孩子体质更差,经常大半夜发烧。郑琴说,她已经记不得非典那年,多少个夜里,她就整晚整晚地抱着两个孩子哭,每隔几分钟听听他们的呼吸,确认一下是否还活着。

提起独自照看孩子的前几年,郑琴几度哽咽,摇着头,不愿回忆。

8年6000公里,母亲背着2个孩子圆上学梦

生活再艰难,也需要希望,如果没有,那就试着寻找。

接受了两个儿子再也无法正常行走的事实,郑琴开始为他们的未来打算。

“万一我们老了,他们怎么办,我就想让他们认两个字。” 郑琴说。

就这样,2010年,10岁的吴森和4岁的吴松走进了学校,而这对于已经过了正常入学年龄的吴森来说,更是圆了他一直想要实现,却不敢说出口的梦。

“我想去更远的地方看看,所以我想读书。”吴森说,虽然当时亲戚很多人反对,觉得看病已经用光了家里的积蓄,上学更是毫无意义的买卖,但是在父母的坚持下,他还是走进了课堂。

“那时候我妈妈用了一个很大的背篓,背我们两个兄弟。每一次在途中看到她都留了很多汗,每次我们叫她吃她也不吃,只问我们要不要吃。”


母亲郑琴背着两兄弟,从老家到学校的路上


刚上学的时候,他们还在老家住,来回40公里的土路,就靠母亲用双脚走。除此之外,吴森还告诉我们,有一次从老家去学校的路上,母亲因为路滑摔了一跤,却用两只手死死拽着背篓,没有让他和弟弟摔出背篓,受一点伤,而母亲自己的手被划出了长长的口子,脚也磨破了皮。

8年来,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在四川的这座小乡村里,你总能看到一个母亲,背着孩子低头行走,用自己的肩背,撑起他们的整个世界。有人粗略地算过,这些年来,郑琴已经背着她的2个孩子,走了6000多公里的路。

“读完书之后,可以自己生活,之后不给母亲带来太大的负担,让他们老了也能快乐。”现在的吴森,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他自己的,还有母亲的。

最好的母亲节礼物

这是一段花絮,发生在电视采访之后,我起身摘掉郑琴小儿子吴松身上的话筒,把他抱下凳子。

吴松:谢谢


记者:你比我想象的要重很多?多重你记得吗?


吴松:没称过


记者:拐杖你要吗?

吴松点点头,拄着拐杖在我们镜头前没有离开,似乎在沉思着什么,突然他对我说:“所有帮助的人我谢谢他们。”

记者:你说什么?


那一刻我没有听清楚,吴松又重复了一遍。

吴松: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我想说谢谢他们。


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如此懂得感恩,我很惊讶。

记者:谁教你的,你这么小,这些事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


吴松:我自己记得的。尤其是是学校的老师,同学,他们在学习上也帮助我,在打饭上也帮助我,很亲切,所以我在这里要对他们说谢谢。

吴松用了最大的力气,浅浅地鞠了一躬,然后看着我们害羞地笑了。

在那之前我问过吴森、吴松两兄弟,母亲节,要送母亲什么礼物。


小儿子吴松


“我想对妈妈说,我爱你,你是我永远的骄傲。”

——小儿子·吴松


大儿子吴森


“我想母亲节,让妈妈休息一天。好像除了这个,别的我也做不到了。”
——大儿子·吴森

如果母亲是种职业,郑琴从来没有迟到,也不愿早退,而她收到的最好的母亲节礼物,便是这两个温暖而勇敢的孩子。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卢梅 徐玮 编辑:陈佳雯)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