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

视频 | 东西交汇中 这座城市的文化熠熠生辉|可爱的中国奋进的上海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19-09-26 21:24

在上海,所有的斑斓、所有的时尚、所有的摩登,都是你一眼能望到的。这座城市还有它更深厚的、更激越的思想、艺术、文化,并不是你可以常常一眼看见的。


在上海的西南,徐家汇成为西学传播的重地。中国近代最早的图书馆、博物馆、神学院、出版社、天文台、气象台、地磁研究机构都缘起于此。



1895年,康有为创办上海强学会。他写《上海强学会章程》——“本会专为中国自强而立……今考鉴万国强盛弱衰之故,以求中国自强之学”。到19世纪末上海至少已有47所新式学堂。其中有18所为华人先觉者开办。


位于老城厢文庙边上的梅溪小学诞生于1878年,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小学;建于1896年的南洋中学,为上海第一所新式中学。


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但上海的新式教育已有了近60年的实践。1906年清庭第一次审定初等小学教科书暂定书目102种,书商出版的教科书就有85种。


福州路,上海著名的文化街,书店林立,百年前这条路叫四马路,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中华书局、《新青年》、《生活》、《良友》等百余家书馆沿街而立。据统计,当时“中国80%以上的著名书店,都集中在上海外滩著名的四马路南北方向的两三个街区”。



与福州路交汇的山东中路,当年叫望平街,则是中国报业的朝圣之地。当时《申报》、《新闻报》、《时务报》都云集于此,见证了大上海的风云变幻。


1879年,上海就有了亚洲最早的交响乐团——公共乐队。1919年,聘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任指挥。乐队第一次向中国观众演出是1923年;乐队第一次演奏中国人的作品是1930年,是黄自的作品《怀旧》,梅百器指挥;而1938年中国人第一次从观众席走到演奏席,他们是谭抒真、黄贻钧、陈又新、徐威麟。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已是世界级的大都市,这里有与欧美同步的摩登生活,从欧洲的交响乐到美国的爵士乐,从好莱坞的电影到巴黎的歌舞,都在这里集聚交融。华洋杂处,东西交汇,构筑了多层次的城市景观,上海成了中国最大的文化消费市场。


1896年,电影诞生的第二年,上海便有了第一次电影放映,时称“西洋影戏”;1908年中国第一家营业性专业电影院——虹口大戏院落成;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一部彩色电影,都诞生在上海。从大上海的石库门中走出了赵丹、胡蝶、阮玲玉、周璇,一个个垂范影史的名字。


黄浦江水长流,码头上尽是过客和归人。郭沫若、郁达夫、徐志摩,叶圣陶、闻一多、郑振铎、茅盾、巴金,他们都是从这座码头,走进大上海,竞写风流。那时的上海,云集了近乎全中国的文化精英。



在那样一个年代里,鲁迅的杂文、郁达夫的《沉沦》、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包身工》;田汉的话剧《名优之死》;以及电影《大路》《渔光曲》《桃李劫》《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等,这些深入关切民众疾苦之作,几乎都诞生于上海,在中国文化史上熠熠闪光。


就是这样,在东西交汇中,在风云变幻中,也在苦难和抗争中,这座城市拥有了一种刚健雄厚文化,只是她因负重而深沉,不如“十里洋场”的浮华那样耀眼炫目。


(来源:《大上海》 视频编辑:曾瑶婷)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