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

视频 | 千亿项目烂尾 "芯片热"背后该有哪些"冷思考"?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0-09-25 22:35

华为的断芯风波,让国产芯片的突围成为各方聚焦的热点。


然而,就在近日多家媒体却曝出,千亿投资量级的武汉弘芯半导体项目烂尾,深陷资金危局消息,引发行业震动。


今年9月以来,武汉弘芯已经遭遇多起资产纠纷。9月3日,弘芯被盛品精密气体有限公司作为被告申请财产保全;9日,其持有的弘芯置业股权,遭到法院冻结;10日,又被上海英格索兰压缩机有限公司诉至法院。



一众官司,让武汉弘芯的资金危局彻底曝光。


2017年11月,弘芯半导体项目正式成立,落户武汉东西湖区。该项目号称千亿投资,业界大佬台积电前任CTO蒋尚义担任CEO,还拥有我国唯一可以生产7纳米的光刻机,并剑指5纳米、3纳米芯片工艺系统。项目成立之初就引来无数关注。



不过,如今项目工程早已停滞甚至近乎烂尾。从其厂房、宿舍办公楼的施工区来看,基本是荒废状态。弘芯公司办公室的大门上贴上了封条,落款日期为今年1月21日。那款高调引进的光刻机也被抵押给银行,抵押贷款5.8亿,状态显示是尚未启用。


武汉弘芯的问题出在哪里?


弘芯公司的资金问题早在今年初就有端倪露出,在武汉相关部门对上半年东西湖投资建设的一份分析报告中,曾明确提出,弘芯项目“存在较大资金缺口”。但该报告很快被删除。


公开信息显示,武汉弘芯由武汉临空港经开区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0%,北京光量蓝图科技公司持股90%,注册资金20亿元,不过,目前武汉临空2亿元注册资本已经实缴,而北京光量的实缴资本为0。此外,北京光量公司几乎与武汉弘芯同时成立,其股东李雪艳、曹山均无任何半导体行业背景,李雪艳名下还有6家公司,也均和芯片无关。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陆雷认为,武汉弘芯的资金链出问题只是表象。类似的大型高科技的项目在落地的时候,由于会给当地的经济带和产业的升级带来很大的支持作用,当地政府都非常欢迎,往往会“开绿灯”。但越是大型的项目,越需要用科学的逻辑去看待它。如果当时在做背景调查和调研的时候更加细化,可能就会发现,实际上项目管理者缺少相关行业背景,并不具备实现和整合此类项目的能力。


“芯片热”背后为何频现骗局?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各行业投资同比增速下滑,但半导体产业逆势飙升,增速达到惊人的215%,甚至远远高出生物技术和医疗健康业。



截至今年9月1日,全国已有九千多家企业变更经营范围,加入半导体、集成电路相关业务,在科创板半导体企业的IPO也在加速,市场预计,中国大陆未来5年半导体投资将达到9.5万亿人民币。


然而在这股热潮之下,项目烂尾、停摆的消息也时有曝光:原计划投资近400亿的陕西坤同半导体,号称国内首个专注于柔性半导体暨新型显示技术开发与自主化的项目,去年12月就被曝出拖欠300余员工2000万薪水、100余硕士面临失业的消息。


今年7月,成立仅5年的南京德科码半导体公司,其近百亿元的项目在停滞约两年后,最终被裁定破产,其董事长李睿在淮安、宁波等市的项目,也在拿到政府资金后纷纷烂尾。


半年多时间,将近万家企业入局半导体,芯片产业为何这么“热”?



陆雷表示,近几年,芯片成为我国第一大的进口产品,每年的交易额将近3000多亿美金,所以这是一个充满投资机会的产业。与此同时,从去年开始,中美之间的关于芯片的争端也让我们也看到了,我们必须实现芯片产业自主的突破,才可以挣得未来国家和民族独立发展的机会。


然而在这股“芯片热”背后,武汉弘芯并非个例。前些年的“汉芯一号”就骗了国家上亿的科研基金,我们该如何避免类似的骗局重演?


陆雷认为,任何产业发展都有一个基本规律,一开始大量资金投入,称之为快速增长期;然后到一个顶峰,叫期望膨胀期;再慢慢进入一个成熟稳定增长期。相信历史,相信科学逻辑,依靠行业中道德品质和技术水准双高的专家,才是避免类似局面的有效方法。


如何夯实打造“中国芯”的地基?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武汉弘芯,还是陕西坤同、南京德科码,背后都有地方政府的身影。然而,芯片其实是最典型的人才密集、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不仅门槛高,还需要持续的巨额资金投入研发,运营期一般都在十年以上。那么,政府到底在其中该承担怎样的角色呢?



在陆雷看来,地方政府应该顺应技术本身的发展趋势,让市场的资金和配套资源配套作为主导,自身应该作为产业发展中的市场配套服务者,充当“金牌店小二”和引领者的角色,做好那只看不见的手。


(看看新闻Knews编辑 翟静)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