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9″

视频 | 中国的政治文化为何与西方不同?原来根源在这里

这就是中国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19-10-22 09:59

在10月21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主讲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继续就“可能影响世界的中国理念”展开主题演讲。



中国人的哲学观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中国人相信和而不同。“和”是一种大智慧,它与“同”不一样,承认矛盾、差异和不同的存在,但这一切可以和谐共存、相得益彰。我们从许多中国人的古籍中可以看到,我们古人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发现大自然包罗万象、争奇斗艳,但同时又是非常和谐的统一体。我们古人也发现音乐的美妙就在于它有不同的音符、音调和音质,但这些不同可以和而为美,变成美丽的乐章。所以中国文化崇尚人与自然、人与人、文化与文化都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而且中国古代哲学的出发点就是,他者的存在是生成新事物的前提,或者说没有他者就没有你自己。所以儒家学说一直是提倡致中和、提倡和为贵,主张社会的协调和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以张教授经常说我们今天与西方敌对势力的斗争很大程度上是君子与小人的斗争。我们古代《尚书》中还提出了“协和万邦”的政治理念,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国人久远的理想和追求,可以说和而不同是中国政治文化传承的核心之一。



在和而不同理念的影响下,中国文化绵延数千年,总体上比较包容开放,另一个理念“兼收并蓄”的前提也是和而不同这一哲学观。以儒释道的融合为例,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和道家的影响力一直比较大。儒家尊圣人,道家讲真人,但坦率地说,儒家也好,道家也好,都需要读很多书,需要相当的知识积累。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儒家和道家的学说难以进入寻常百姓家。而外来的佛教不一样,佛教直指人心,它关心芸芸众生,关心他们的身心安顿。它的传播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有雕塑、音乐和壁画等。佛教这种差异性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中国传统宗教的某些不足。虽然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也经历过一些碰撞,但外来的佛教最终适应了中国的国情,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即大乘佛教,然后再从中国走向东亚、走向世界,这无疑是中国文化和而不同、互相交融、相得益彰的一个典范。



我们也可以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特别是政治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别。和中国儒释道互补的传统不一样,欧洲历史上不同宗教之间、不同教派之间的战争持续了上千年,有人说现在还没有打完,在历史上几乎把西方文明毁于一旦。张教授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宗教几乎都是一神教的传统,认为自己的信仰代表世界上唯一的真理、唯一正确的东西。你不相信我的上帝,你就是异教徒、你就要受到迫害。在西方神学者的眼中,只有自己的信仰得到普世,人类才能得到拯救。所以西方世界产生了一大批认为“只要你的做法跟我不一样,你就不文明”的人。这也延伸到关于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这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等。其实,从“文明冲突论”的提出到今天西方国家内部种族主义兴起、排外主义再次兴起等等,背后都有一神教唯我独尊的传统。张教授想,这些年西方向全世界推销的所谓普世价值,背后也是一种一神教唯我独尊这种传统的延续。



和而不同的理念大大推动地中国的和平崛起,我们明确地拒绝西方对抗性的政治逻辑。我们强调社会的不同的团体和利益有共同之处,大家可以求同存异。西方模式强调社会不同利益的博弈,喜欢斗争哲学,而中国更强调社会不同利益的共生,主张和而不同。西方强调对抗的模式在第三世界成功率极低,在西方内部也导致了社会严重分化、分裂。英国、美国今天都面临着社会分裂而带来的严重挑战,而中国人口比整个西方世界人口加在一起还要多,却可以实现和而不同。通过我们讲的群众路线、统一战线、民主集中制等制度安排,我们可以形成最广泛的社会共识,然后众志成城,14亿人劲往一处使,撸起袖子一起干,所以我们确实创造了震撼世界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对外关系中,我们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已成为国际上多数国家都能接受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推动“一带一路”过程中又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张教授看来,这一切的背后都有这种和而不同的哲学观所体现的理性和包容,这与西方唯我独尊的狭隘与偏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来源:《这就是中国》节目组 编辑:刘清扬)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