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春晖读本——文学与教育的纯真理想(上)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

2016-09-10 21:08


天堂,是一座图书馆


1924年3月,一个微风飘萧的春日,朱自清乘坐火车来到了浙江绍兴,在一个叫做驿亭的小站下了车。这一年,26岁的他接受聘书,到上虞的春晖中学担任国文教员。


春晖中学筹建于1908年。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经亨颐为“一洗从来铸型教育之积弊”,实施教育改革主张,征得上虞富商陈春澜的慷慨赞助,创办私立中学,首开浙江中学界男女同校的先河;夏丏尊、朱自清、匡互生、朱光潜、丰子恺等教育家曾在此执教,实行教育革新。“北南开,南春晖”成为当时中国学生们最向往的中学。



漫步在春晖园欧式风格的民国建筑群中,仿佛可以感知那个年代西风东渐的时代风尚,仿佛可以与走向教室的先生,青葱年华的学生,一一擦肩。青砖黑瓦的仰山楼里曾经萌发过多少青春的理想?这里幽静而美丽,更像一所民国时期的大学。电视剧《围城》的三闾大学就在此取景。离仰山楼不远,有一幢两层的白色建筑,春晖文化研究中心的郑国民老师说,那是春晖中学的图书馆,早在建校之初就设立在此,对当时的春晖学生来说,是一笔极为难得的巨大财富。


1919年,春晖中学校董事会成立,当时的上虞、余姚没有西式中学,以王佐、经亨颐为代表的校董事会,在建筑上投入巨大财力物力,务必使建设的学校非常上档次。于是,在规划建设教学楼、宿舍楼、行政办公楼等建筑以外,又在校园东南角建设了一幢西式两层小洋楼,即图书馆,命名为博文馆。
图书馆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其主要功能,就是购买各种先进书籍、订阅进步刊物,后又添加任教名师带来的好杂志和好刊物,以供在校学生阅读。目的是让春晖学子,即使在偏僻的乡野之地白马湖读书,依然可以接触优秀的知识,先进的文化,前沿的思想。这些名师,在当时将这些课外书籍和杂志,用作了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的材料,在我看来,早期这个图书馆,在文化育人功能方面,是其他建筑所不能比拟的。
春晖建校伊始,就能拥有如此高档次的图书馆,现在看来,不得不佩服这一大批教育家们,对于阅读、对于知识、对于进步思想的重视,由此也可以看出,春晖文化中所拥有的某种文化基因。


春晖中学图书馆


博尔赫斯眼中,天堂是一座图书馆。对于当年出现在乡野的春晖中学来说,这座白马湖图书馆是无可替代的强大心脏,源源不断地供给师生们新鲜的思想、学说,呈现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春晖中学创办伊始,夏丏尊先生主持进行了国文教学改革。他特别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专门开列了一份优秀书目,广泛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等学科的前沿领域,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面,他立足本土、面向国际,视野开放而广阔。


夏先生暂定叫学生阅读的书目有近百种,包括《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吕氏春秋》《史记》《文心雕龙》《唐诗》《宋词》《新旧约》《希腊神话》《佛教大纲》《天演论》《共产党宣言》《一元哲学》《科学大纲》《中国哲学史大纲》《易卜生集》《隔膜》《呐喊》《鲁宾逊漂流记》《威尼斯商人》《天方夜谭》等等。他还强调,“课外读书,是中等教育上重要问题,近来学生能力的薄弱,或许是课外没有读书的缘故”,足见白马湖图书馆对于学生开拓视野,增添识见,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了。


夏丏尊先生教育思想里的“育人”,就是希望将学生培育成为具备公民意识和国际视野的现代人。今天的人们从一字楼前走过,仰望纯真而澄澈的教育理想,也是隔着时空,与一个时代相望,如此遥远,又仿佛触手可及。


叶圣陶题白马湖图书馆


当时,《新青年》、《向导》、《语丝》等进步刊物被选为学校的课本,“与时俱进”的校训以一种教育思想、教育革新在这里落地生根,传承至今,这一切让白马湖图书馆熠熠生辉,让文星璀璨的春晖时代令人无限神往。春晖建校初期,文学创作欣欣向荣,有称“白马湖作家群”,他们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还担任教师,涉足编辑出版,在中国的文教领域留下了深刻的足迹。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给予了热切的关注,践行现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热心教育,以“立人”与“达人”的思想意识培育具备健全人格的新型人才。他们与开明书店关系密切,推动了新文学传播的进度,对现代国语的普及和新文学的经典化有着突出的贡献。同时,他们又向往心灵的宁静与自由,他们创作的白马湖散文,具有平民意识与人道关怀,兼具浙东土味的自然质性与白马湖风格的清淡隽永,这种平淡是铅华落尽后的天然风姿,是绚丽灿烂至极后的返璞归真。


宿舍楼曲院


作为宿舍楼的曲院,楼上曾经住着单身教师,楼下住着学生,携眷赴任的教师,则另居一处,这就是现在的春晖文化名人故居。从西至东,分别是弘一法师的晚晴山房,丰子恺的小杨柳居,朱自清故居,和夏丏尊故居平屋。粉墙黛瓦,推门就是白马湖的潋滟波光。走进小杨柳居,我仿佛进入了丰子恺《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画中意境;在平屋朝北的那间小书房里,仿佛看见夏丏尊先生头戴罗宋帽,在呼啸的风声中,伏案翻译《爱的教育》。
春晖名师中,从文科来看,早期做出最大贡献的是夏丏尊先生。后来随着生源的增加,学校又聘请了朱自清先生。可以说,夏丏尊和朱自清两位先生撑起了春晖早期国文教学的江山。


他们来到春晖工作,常把进步刊物带入校园,特别是朱自清先生,既是北大毕业,又参加过五四运动,对于新兴思想的理解融合很好,常将自己喜欢的刊物分享给学生。除此之外,两位先生还将师生学习生活之余的一些优秀文章,编成刊物,除了校内阅读,还发送给各地的朋友,宣传了学校的办学精神。这个刊物名称叫《春晖半月刊》,至今学校校史馆还保存了早期一些原本。其中,像朱自清先生的《春晖的一月》就是刊登在《春晖半月刊》中。

春晖半月刊载朱自清《春晖的一月》


若干年后,朱自清来到清华大学工作,又专门写了一篇散文《白马湖》,回忆他在白马湖与好朋友一起生活工作的快乐。某种程度上,白马湖成为了朱自清先生重要的人生驿站,令他难忘。


1925年8月,朱自清离开春晖中学,到清华学校任教。但是,他始终不能忘怀,于是他写下《白马湖》一文,深情地回忆那段春晖岁月:“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两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


当年他下车的驿亭站已经不再有乘客来往,而他记忆中那清幽的校园还完好地保存着,仿佛从不曾被时间所打扰。只是校舍翻了新,后来扩建的部分,也是重新选址建造的。沿着朱先生的足迹,跨过那座斑驳的春晖桥,从北门走进春晖中学,高大的水杉树,幽静的小道,原先的大门成了现在的后门,门上还留着已经斑驳的校名牌匾,告诉我这里是通向纯真理想的时光通道。


丁旭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轻阅读》节目责任编辑


作者:丁旭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轻阅读》节目责任编辑


(编辑:蒋慰慧 刘喻斯)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