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46″

视频 | 我们不该忘记这些隐姓埋名的“功勋明星”

SMG摄界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杨光

2021-01-20 20:14:04

1964年10月16号,在漫天风沙的西北大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岁月流逝,罗布泊上的那一声巨响回想起来依然震彻心灵,但蘑菇云背后,除了伟大的科研人员,还有一批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功勋工人”,他们同样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发贡献了青春与热血,家住上海的原公浦老人就是这些无名英雄中的一员。




“原”是原子弹的“原”,“公浦”是人民的“公仆”。他总是喜欢这样介绍自己。现年已经86岁高龄的原老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心脏”铀部件的加工者和第一责任人,也是第一颗氢弹的钚核心部件加工者,先后为国家十余次核试验做出过贡献。在那个还没有精密数控机床的年代,原子弹的核心部件“铀球”就由他用手感切出。作为车削第一颗原子弹铀球的操刀人,也是切割最后最重要三刀的人,原老还有一个响当当的称号——“原三刀”。



1959年,在上海汽车底盘厂工作的原公浦才新婚不久,就作为上海市优秀技工代表被选中到西北参加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那一年,25岁的他并没想到自己的命运从此和中国的核工业进程紧紧连在了一起。从上海滩到戈壁滩,漫天风沙吹进了原公浦的青春。



“核实验基地罗布泊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最低气温达零下三十多度,大家吃的是骆驼草籽,睡的是简陋帐篷,水供应也十分有限。”原老回忆道,“那里365天天天刮风,大风把帐篷刮跑了,大家不是去抢自己的东西,而是抢我们的图纸。”因为工作任务的绝密要求,原公浦几乎切断了与外界的所有联系,几年间,他和妻子、家人之间的联系就是一个信箱地址。



1964年4月,原公浦从戈壁滩上的2000多名车工里脱颖而出,被定为车削第一颗原子弹核心部件——“铀球”的操刀人,当时,这项工作在全国没有任何人有操作经验。铀球研制极其困难,全国只有唯一一颗,一旦操作失败无可挽回,不仅可能导致数万人几年的心血付诸东流,而且一旦发生危险,后果不堪设想。



1964年4月30日,肩负重重压力的原公浦最终凭借过硬的实力,顺利地完成了任务,5个多月后,原老加工的这个核心部件被装进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那一年,他才不到30岁。 退休后,原老回到了上海,在梅陇一村一幢简陋的民宅里和老伴过着简朴的生活。然而,谁也想不到,这位无名英雄的晚年生活却十分坎坷,2011年,原老被确诊为前列腺癌,因为从甘肃退休回到上海,他和老伴都没有上海医保,退休金也是按照甘肃省的标准发放,与癌症相伴的近十年里,原老一直饱受病痛折磨,近来,因为疾病他的一只眼睛已经几乎失明,平日还要省吃俭用支付高昂的医药费。 生活多艰,而大漠的记忆,却是原老一辈子的骄傲。他在空间狭小的家里布置出一个“展览馆”,将自己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相关的奖章、照片、报道仔细珍藏。老先生说:“我还想好好活下去,写一本关于大漠深处故事的书……”



关键帧:

 

怀拳拳赤子心


做惊天动地事


当隐姓埋名人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杨光)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