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视频 | 这支35人的“全科医生小队”,服务3000多户居民

看现场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楚华

2022-05-03 17:19

3月14日,徐汇馨逸公寓进入了封控管理。这个小区一共32栋楼,3000多户居民。在封控期间,居民的紧急就医、看病配药是需要重点保障的问题。


就在小区封控管理的首日,小区内的近200位居民主动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其中,有数十位医护专业背景的住户自发组建了医护志愿者服务队。从3月至今,这个拥有不同科室、不同专业医护的志愿服务队,已经为近200位居民提供了医疗服务。这个临时的“全科医院”,也成为这个大型社区封控管理期间居民们的定心丸。



以下是医护志愿者服务队的发起人王纳医生的自述:


大家好,我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的博士后、医生王纳,我在小区做医护志愿者。


3月14日,我所在的小区开始了闭环管理。在接到封控通知的第一时间,我和身边的小伙伴们申请加入了志愿者团队。但是,对于怎么去服务、服务什么内容,其实我们当时还没有想清楚。



就在当天晚上,我收到了30号楼的一位居民的紧急求助:一位阿姨切菜的时候不慎将手指割伤,出血量较大,将近3个小时仍未止血。阿姨的女儿告诉我们,当时阿姨已经出现了面色苍白、心慌的症状。


接到求助后,我和另一位志愿者——同仁医院的医生候衍栋在呼叫120的同时,一起赶往阿姨家里。到了之后,发现阿姨的手指活动正常,手指末端红润、血供正常。给阿姨重新实施了近心端加压包扎后,出血得到了控制。交流后,我们也发现阿姨之所以心慌、面色苍白,其实是源自心理上的焦虑。在得到妥善的包扎处理后,阿姨和家属焦虑的心情也终于得到了缓解。


我们小区有32栋楼,3000户居民。在封控管理的第一天,我们社区就接到了居民们的各项就医需求:手指割伤、被猫抓伤、外出配药、孕妇产检……


我们意识到,封控管理期间如何让居民的紧急就医诉求得到快速响应,是必须保障的问题。因此,在我们社区干部的联络指导下,当晚我们就组建了一个医护志愿者服务队。



最开始,我们的医疗队只有21人,到现在发展到35人。涵盖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康复科、急重症科等多个科室,可以说形成了一个临时的“社区全科医院”,基本上能够满足居民各方面的问诊需求。


我主要负责居民健康咨询工作,一般以线上咨询为主,通过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是否必须马上就医,给居民提供用药咨询或外出紧急就医的建议。当然,在必要的时候也会上门进行一些外伤伤口处理。


闭环前期我们团队的医护人力有限,问诊量比较多,后面随着我们医护志愿者团队的人员增多,会根据居民的就医类型由更专业的医生进行分类诊疗。总体来看大家咨询的问题主要是切割伤、宠物抓咬伤、皮肤过敏、呼吸道疾病、消化道问题、孕产妇心理焦虑等。


我和小伙伴们也根据这段时间以来居民健康咨询的内容,总结了一些健康建议:“保持规律的生活,可以多睡会,但是少熬夜;可以少吃一点,但是不要少吃一顿;可以尝试做美食,但是不要暴饮暴食。”


对于封控期间的居民就医建议如下:一是建议先在线上咨询是否需要外出就医,很多医院开放了线上问诊服务;二是对于必须就医的情况,跟居委报备,联系好定点医院,再外出就诊;三是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备好足量的常用药,提前写好自身的特殊情况,以备不时之需。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让我感动的事情还挺多的。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天凌晨1点,封控楼栋有一位独居的心脏术后患者出现心脏不适症状。中山医院心内科的石怀瑞医生对居民进行电话问诊后,判断患者需要紧急送医。我和同楼栋的杨医生,便紧急前往社区协助办理转运手续,联系定点医院。


虽然过程比较坎坷,但是最终顺利帮患者进行了转诊。转诊结束已经是凌晨三点多,群里的很多医生都没有休息,时刻关注着患者的转诊情况,直到确定患者顺利就诊,大家才安心地去休息。


每天,我们的志愿服务队的群都很活跃,在接到居民求助的时候,不管是清晨还是深夜,大家伙儿都会第一时间响应,及时问诊。对于轻症的患者,我们会提供一些简单的处理和医疗服务,第一时间解决他们的问题;对于重症的患者,会第一时间告知社区干部,一起帮忙转运患者。我们所希望的是小区的家人们,在封控之下也有“医生就在身边”的安全感。


我们团队的大部分成员都需要在保障日常工作的同时,兼顾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在接到返回医院上岗的指令后,大家立即返回岗位;在接到进驻方舱的召集时,也第一时间报名。



其实,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社区,作为医护工作者,患者需要你的地方就是“一线”。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疫情之下,能做到这些,就是身为医生的意义。


守护社区、守护上海,守护我们的家园,是医护工作者的使命。上海,一定会很快好起来的!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楚华)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