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视频 | 闲话上海·上海第一次:上海家庭购房史

闲话上海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幸 杨文君 张峥嵘 董一华 张浩男

2021-10-06 17:00

1982年,上海建起了全国首栋“鸳鸯楼”。


所谓“鸳鸯楼”就是“鸽子笼”年代大龄青年的结婚过渡用房。当时,上海人的人均住房面积只有4.3平方米,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挤在一个屋檐下是常态,大龄青年领证之后,如果能够在鸳鸯楼里分到一间10平方米的房间,那简直就是运气好得不得了。


为了解决住房供应紧缺的难题,政府还尝试过让大家换房子住,并鼓励建设商品房。这是1989年南京路交易所举办的一场房产交易会,总共推出了2675套房源。 地段好、价钱也好像蛮实惠的哦?但是,当时双职工家庭一个月工资加起来也只有200多块,这时候买房子,还不好贷款。直到1992年5月8日,上海普通职工杨希鸿,在一份借款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成为了中国公积金贷款的“第一人”。


贷款拿到的8万元,让杨希鸿一家从13平方米的阁楼,搬进了5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之后拥有了自己的“不动产”。


几十年过去了,您的住房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