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强奸杀人案”被他改编成了一部伟大的电影作品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十三妹

2016-10-23 14:52

这是部六十六年前的电影——《罗生门》。



罗生门,若在小说里应称“罗城门”,年久失修,阴森可怖。许多无名死尸,曾被拖到城楼丢弃,所以相传这里鬼魂聚集。


倾盆大雨、烟雾迷蒙中的罗生门。


呈半倾坍状的硕大无比的罗生门。


打杂的:“……你上这罗生门的门楼去看看!不管别的,没主的尸首总有个五条六条躺着哩。” (说着,往下脱着衣服。)


行脚僧:“那倒是。什么兵荒咧,地震咧,风暴咧,火灾咧,荒年咧,疫病,……连年灾难不断。再加上那成群结伙的强盗,没有一天晚上不像海啸一般地到处骚扰。 我实在记不清,亲眼看到多少人就像虫子一般地死了, 或被惨杀了。可是,像方才这样可怕的事,还是破天荒第一遭呢!”


卖柴的:“我现在要说的,就是这三个人的事。”


一间破殿,陈旧的牌匾,一场大雨,一个故事开始回忆……



那是个热得不得了的午后,武士牵着坐在白马上的妻子行走山间,与行僧擦肩而过。之后正躺在树下的强盗在微风吹起马上女人面纱的时候被她的美貌所吸引遂起歹念。他绑了武士,强暴了女子。而路过的樵夫发现武士的尸体后慌忙报官。——于是不同人的眼里,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强盗多襄丸说了这样一句话:“仅仅是一阵微风。如果没有那阵微风,也许那个男人就不会死”。是的,就是那阵风。撩起了马背上女人的面纱,吹起了她轻柔的裙摆。随即他看见了她洁白的脚踝,她面纱下纯美的容颜。于是一切发生了。


强盗多襄丸:“只是一晃,……刚看得见的一刹那,就看不见了。也许就是因为只看得这一眼,那女子的容貌,在我眼里简直像一尊女菩萨。我当时就下了决心:哪怕杀了那男的,也一定要把那女的夺到手。”


在强盗的口中,他不仅征服了一个手握短刀的烈女,同时,并未否认自己杀死了武士。然而他口中的武士与自己用长剑激战二十多回合不幸落败也算是好汉一个,而自己则是一个英勇善战,光明正大的男子汉。将一个手握短刀的烈性女子降服,让她顺从地满足了自己的欲念,是一件无比得意和自豪的事情。


被强暴的女子,武士的妻子抽抽噎噎地陈述: “……那个穿着蓝褂子的汉子把我蹂躏了之后,还望着我那被捆在树上的丈夫,用嘲讽的口气自夸其名道:‘自家便是如今京里京外大名鼎鼎的多襄丸!’”

 “……可想而知我丈夫该是多么气愤啊!……可是, 不管怎么挣扎,捆着他的绳子,却是更加抽得紧紧的, 越发深深地勒进皮肉里去。我不知不觉地往我丈夫身边跑去。不……我正想跑到我丈夫身边去……”  女人承认了自己被强暴的屈辱,并宣称在此之后自己的丈夫,也就是武士对其冷冷的漠视令自己痛苦万分。于是她拔出短刀让武士杀了自己。但自己因悲伤过度昏厥了过去,等到醒来的时候发现短刀插在武士的胸口。自己想要寻死却没有胆量。此时的强盗早已不知去向。


武士托巫女的口述说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强盗在自己面前强暴了自己的妻子。随即却见妻子转而随强盗左右,并要求强盗杀了自己。他遂感愤怒万分。此时强盗一把推倒女人并表示不齿,并问武士如何处置她。武士心下原谅了强盗,却无法容忍妻子的恶毒。带着对她的诅咒和怨恨,武士悲愤地拔出短刀自己剖腹而死。而女人和强盗,包括那柄短刀都已不见。


罗生门殿外的雨依然滂沱。


在卖柴的口中,故事又有一个版本。



强盗在强暴了女人以后百般抚慰只要她愿意跟他走。她无法决定,想要自己的丈夫和强盗以武力决战,而自己会跟随胜出的一方走。然而武士是懦弱的,他表示不愿意为她冒生命的危险,并且责问自己的妻子:“在两个男人面前出丑,你为何不自杀?!”女人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是多么无耻而懦弱的男人。她质问他身为武士却为何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妻子,并且同时对强盗百般嘲讽。在她的挑唆下,两个男人终于彼此拔出了长剑开始决战。然而,两人的姿势和剑法是多么的杂乱而无章,武士的死成了无意间的事。等强盗回过头来,女人已经不见。


事情就是如此。然而为何卖柴的不愿意说出真相呢?


打杂的:“我问你,……那把女人的短刀哪去了? ……多襄丸也说是镶螺钿的好家伙。那把短刀哪去了? ……难道落在草里就没有了吗?……哼,……不是你掖起来了,还有谁呀?”

卖柴的:“……”

打杂的:“哈哈,……怎么样?我说着了吧?…… 哈哈哈哈,是贼偏喊捉贼,这才真是叫着自私自利呢! ……哈哈哈哈。”  



人们对每一种情境,无论是开会还是谈恋爱,都有一种社会认识和心理认识,这些组成了那些错综复杂的动机的关系。


案情很简单,强奸、杀人。每个人的说词都完美无缺,都是事实的一部分。但细节成了另一种事实——动机,每一个细节带着巨大的人性反转。一个事件,四个版本,每个人皆在用谎言为自己辩护,细思极恐。


自从《罗生门》之后,罗生门式的叙事方法成为悬疑类的电影常用的手段。《刺杀据点》、《基地疑云》、《告白》乃至张艺谋的《英雄》,都用了这种叙事方式。




拍完《罗生门》后,导演黑泽明就立马给松竹公司拍了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改编的电影《白痴》,但票房惨败。松竹公司是非常利益导向的。一看赔了,原本要拍的新片就取消不拍了。黑泽明心情很低落,他压根儿就不知道这部作品已经被送去参加了威尼斯电影节。接下来《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拿了大奖,后来又在奥斯卡上拿了金像奖。获奖后新的罗生门开始上演,好一部众生相!


《罗生门》获奖后在电视上放映。当时,电视台播映这部作品是,同时播映了采访这部作品出品公司经理的录像。在拍摄《罗生门》时,这个经理是百般刁难,看了样片之后,他大发脾气,说不懂影片要说明什么问题,甚至把赞成把主持这部影片的董事和制片人都降职。可是电视台记者采访他时,他竟然说,一切都是由于他的推动,这部作品才得以拍成。他甚至还说,电影这种东西,过去都是背着太阳拍,这是常识范围之内的事,然而这部作品是他第一次让摄制组对着太阳拍摄。把别人的成就记在自己的功劳簿上,自始至终也没有提黑泽明和摄影师宫川君的名字。


黑泽明感慨:这不就是真正的罗生门吗?



黑泽明自传《蛤蟆的油》在说完《罗生门》的故事之后,突然终止。他说,“我不能继续写下去了,《罗生门》成了我这个电影人走向世界的大门,可是写自传的我却不能穿过这个门继续再前进了”,他还说,“人不会老老实实地说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常常是假托别人才能老老实实地谈自己,因此,再没有什么比作品更好地说明作者了”。


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外表更丑,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真面目,不禁吓出一身汗。这种油,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黑泽明用“蛤蟆的油”作为自传的书名,自喻是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这部自传写于1978年,当时他68岁,他离世时享年88年,也就是说,这部自传发表于他离世前20年,之后他再没写过类似的传记。看自传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把作者还原成普通人,他不仅是那个奉献了许多经典作品的大师,他也是一个慢慢长大的孩子,一个有喜怒哀乐的成人,一个在作品中没来得及把所有观点表达出来的人。


为了写自传,黑泽明不得不回顾过去的作品,结果,好不容易忘记的人物居然又苏醒过来,“争先恐后拥挤不堪,提出各自的主张与见解,使我大感为难”,想想那场面,倒是有趣地很。



根据自传后附的作品目录,黑泽明一生导演了30部电影,而看编剧这一栏,十三姑发现,除了2部电影的编剧另有其人之外,剩下的28部电影编剧都与黑泽明有关,其中的7部他是独立编剧,剩下21部中的11部,他是第一编剧。确实,除了导演的工作之外,他很长时间的工作内容,都是写剧本,他还常常参加剧本创作比赛,奖金不菲。曾有一次,他拿着两个剧本去应征比赛,一个得了二等奖,奖金300元,一个得了一等奖,奖金2000元,彼时,他的工作还是副导演,月薪是48元!可惜,这么大一笔收入,被黑泽明用来和情投意合的朋友们大喝特喝,直到把钱喝光……


说到喝酒,大概是因为体能不错,所以黑泽明的酒量也很好,他常常领了写剧本的稿费就去买酒找朋友来喝,喝完再写剧本赚稿费,这样写完就喝的生活持续了一年半。甚至喝酒喝出胃病的时候,据他所言,也是去爬爬山,山里游荡游荡,少喝一点就睡觉,过一阵子,胃病居然也好了!


在黑泽明自己写的那么多剧本里,他最喜欢的人物是姿三四郎。这部作品改编自一部小说,黑泽明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倾注了许多心血,他说他特别喜欢“乳臭未干”的人物,因为这样的人物是在发展中,令人有无限兴趣,姿三四郎就是这乳臭未干的人物,淳朴、厚道。而黑泽明之所以喜欢姿三四郎,是因为他觉得他俩是一样的人。



他在书中说,“我不愿意对自己的作品再说什么,想要说的,作品里已经说过了,若再多言就是画蛇添足,但也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作品里说过的事情,并没有得到大多数观众的理解。”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十三妹)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