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透视|从发热门诊到哨点,上海如何当好疫情“侦察兵”
时讯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陈斯斯 见习记者 张慧
2020-06-17 13:58
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考验城市公共卫生的防疫体系。
扩容发热门诊,以织密传染病防护网络;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以构筑传染病防控的铜墙铁壁;组建医疗救治、公卫专家队伍,炼就疫情防控的精兵强将……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拥有2400多万人的上海,摸索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抗疫经验,走出超大城市公卫安全治理之路。
当下,“内防反弹、外防输入”形势仍旧严峻,上海继续全面夯实抗疫举措。
而立足长远,上海也已划定目标:到2025年,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准,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
澎湃新闻今起推出系列报道,从发热门诊、预警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等层面透视上海公卫体系建设,以期为完善体系赋能。
作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上海的发热门诊是如何工作的?
在上海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60%以上是在发热门诊直接诊查后确诊的。发热门诊在病例“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在这次防控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上海建立完善发热门诊工作体系,除了扩容发热门诊外,一系列诊疗流程、设备配备、消毒隔离制度一一细化,这套发热门诊建设经验也被国家卫健委推广到全国。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月2日下午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强调,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在上海市公共卫生建设大会上,市委书记李强强调,要聚焦体系建设和机制创新,狠抓工作推进落实,使安全防线更牢固、应急防控更高效、科技赋能更有力、支撑保障更到位。
上海发热门诊,究竟如何当好疫情“侦察兵”?又如何在疫情中完善?澎湃新闻记者带你探究其中的亮点。
平战结合,改建扩容并行
早在疫情之初,上海就通过各大政府平台、媒体等途径,发布全市110家发热门诊医疗机构名单,覆盖16个区,包括三级、二级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都经过针对性、专业化培训。
迅速的反应得益于经验的积累。
上海发热门诊有17年历史,它起源于2003年非典时期。平战结合,在非典之后,同样在流感等传染病高发季节承担着筛查诊疗、分流患者等用途。
今年1月15日,上海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作为长宁区区域医疗中心的同仁医院发热门诊,发现并上报上海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并第一时间对其快速检测、快速管控,做好隔离留观,这对传染病的扩散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为这名患者的救治争取了时间。
同仁医院发热门诊。本文图片除单独署名外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同仁医院发热门诊。
发热门诊的完善仍然继续,更多的医院对其进行了“升级改造”。
瑞金医院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就诊高峰,迅速改建发热门诊,扩容留观病房,紧急添置发热门诊专用CT等设备,确保发热病人进入诊区后,实现挂号、检验、检查、取药、治疗、留观“六不出门”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华山医院发热门诊,在疫情初期历经大刀阔斧式改建,耗时5小时平地建起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的独立急诊发热预检,又将急诊CT室开辟为发热病人专用CT室,并改造为负压系统。
而在岳阳医院,5天建成一个具有中央监控设备、10张单间隔离床位,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及抢救车等医疗设备一应俱全的发热门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改建过程中的发热门诊,设立了12个隔断间,每个房间配备独立的照明、通风、空调系统。 医院供图
为了储备足够多的留观病房,新华医院仅花费2天时间,就将一栋独立的多功能楼改造成标准化发热留观病区,对疑似患者、待排查病例“应收尽收”。
为了让改建完善的发热门诊在全市推广,上海最先推出首批6家发热门诊“样板”,常态化运作,守牢疫情防控第一关。
从1月22日起,上海的发热门诊从110家逐步“扩容”到117家。这117家发热门诊分布在114家医疗机构,诸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还在医学院路上建起“第二发热门诊”,诊室内设12个隔断间,每个房间配备独立的照明、通风、空调系统,仅用4天即建成;在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发热门诊被分为普通和特殊两个,在外防输入阶段,由120救护车转运来的入境人员,直接被送入特殊发热门诊。
发热门诊建设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备设备之完善,目的是为了和病毒抢跑,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同时也降低医务人员的感染率。
深入社区,提升检测能力
犹如一张防护网,发热门诊建设的密度和广度决定着城市的公共安全系数,发热哨点则把防疫前置到社区。
3月22日,上海市卫健委宣布,在原先117家发热门诊基础上,增设182家社区发热哨点诊室。
而到了5月下旬,社区发热哨点建设再次扩容到200家,它们分布在各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发热患者诊疗更便捷,这道城市安全的防护网也意味着越织越密。
作为发热哨点诊室之一的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4月中旬建成,哨点诊室独立于门诊之外,患者入院后,先在门诊预检台经过健康码、测温等一系列流程,体温一旦达到37.3℃即由专人陪同,通过污染区通道进入发热哨点诊室候诊,再由哨点医生接诊。
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
除了被询问临床症状外,哨点医生还会对患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患者血检也能不出诊室同步完成。“对于明确原因引起的的发热,医生予以对症治疗,不明原因引起的发热,需要配戴外科口罩,专人将患者转诊到去设立发热门诊的综合医疗机构进行诊治,一旦出现疑似病例,需要第一时间上报部门。”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丽华表示。
2个月时间内,20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已齐齐亮相,一场场应急演练、防控培训相继开展。
上海市卫健委邬惊雷则坦言,这些发热哨点诊室把防疫的触角延伸到社区,与发热门诊协同,与上级医院、所在社区形成对发热患者的“闭环管理”。
疫情之中,与发热门诊、发热哨点诊室同步扩容的还有病毒核酸检测的能力。
“目前,除了市级疾控和16个区疾控,上海能够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服务的医疗机构已增至37家,另外还有17家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也在同步开展,6月底前还将进一步扩容,其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正在加速扩建实验室。”邬惊雷指出。
技术防控,完善监测预警体系
技术防疫手段层出不穷,在疫情中也为“发热门诊”建设添砖加瓦。
新华医院发热门诊,有一套远程会诊系统,医院专家组成员无需频繁进入诊区,就能参与会诊。而有了这套系统,也让留观病房里的儿童能在心理医生开展对话,缓解他们的焦虑。
而在距离浦东机场最近的综合性医院——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为发热门诊配备的独立“方舱CT”,配置了“智能天眼系统”,可实现自动扫描导航,智能识别患者脸部及全身位置信息,技师不用进入扫描间就可以实现精准摆位,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借助互联网,即使是宅家抗疫的居民,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从疫情最初到如今,上海23家互联网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有三甲综合性医院,也有专科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在线诊疗、在线付费、药物配送到家成为一种可能,开设的科室、服务内容如今还在不断拓展。
一套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也于2004年起不断发展完善,监测灵敏度不断提高,可以通过症状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新发、不明原因传染病,全市430家医疗机构、117家发热门诊已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直推,减轻了临床医生的填报工作量。
4月7日发布的“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对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利用大数据监测症候群、开发传染病智能化辅助诊疗技术、开发传染病综合指数等新技术被一一纳入。
当前,上海已经为未来公共卫生建设划定目标:到2025年,上海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要达到国际一流水准,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
朝着这一目标,上海正在努力奔跑。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