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
看懂上海

视频 | 5岁临港 从“试验田”到“增长极”

看懂上海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陈慧莹 宋懿 舒克 赵菲菲

2024-08-20 23:45:32

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迎来揭牌设立五周年。五年时间,从“一张图”到“一座城”,这片热土崛起一座高水平现代化新城。它聚焦开放、创新两大使命,勇于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担负起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和上海经济发展“增长极”的重任。五年成长路镌刻开放创新足迹,临港新片区如何成就“未来之城”?东方卫视《今晚》特别栏目“看懂上海”邀请到了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展改革处处长吴群峰和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一起讨论。


从沿海滩涂变身开放新高地


8月20日,在位于东海之滨的临港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集中开工仪式,44个项目、总投资近340亿元,涵盖了产业、能源、市政交通、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说它“特殊”,因为这个仪式是一份“生日大礼”。



5年前的今天,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由此开启“蓝图”照进现实的进程。


从一组官方数据可见这片热土的发展速度:五年间,临港新片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3.4%,累计完成4807亿元。年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实到外资增速等均在两位数。


累计签约前沿科技产业项目超570个,涉及投资约6200亿元。2019年到2023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四大前沿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1%。规上工业总产值从近千亿元提升至超4000亿元,年均增长34.6%。


以国家战略为指引,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这里已基本建成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包括特斯拉创造的“临港速度”在内,形成突破性制度创新案例138个,其中全国首创案例70个。


此外,截至今年7月,临港新片区实现国内人才引进落户9.7万余人,年均增速达97.23%。发放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1110份。实有人口已经从新片区成立之初的约44万人,增至如今的约60万人。


之所以能从沿海滩涂变身开放新高地,在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看来,临港新片区的发展就是围绕“打造制度创新高地,培育前沿产业发展高地”这两个维度进行的。一方面,临港新片区打造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发展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临港新片区以发展先导性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前沿产业体系,为企业良好发展提供了沃土。“正是紧紧围绕着这两个维度建设了5年,临港新片区自然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


而作为一项国际战略,要深度理解临港新片区的战略使命,还需跳开数字。新片区之“新”,其中之一在于“育新”,注重培养小企业、新企业,通过链主企业带动、孵化,催生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特色企业。目前,将临港作为创业首站的新锐企业,已有近30家。



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展改革处处长吴群峰看来,科技创新是最根本、最持久的动力,因此 “育新”自然成为临港新片区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临港除了有一批国家级实验室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外,也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打造了科创田园、科创驿站等一系列孵化器,这也为未来临港的发展积蓄了长期动能。


此外,吴群峰还提到,由于在高水平开放过程中,会衍生出新业态,因此临港也应在制度创新上进一步发力,以高水平的开放来推动高质量的发展,成为“长”出企业的热土。


前沿产业集群蓄力 特殊功能催生“新”业态


临港新片区之“新”,还在于产业创新。其中,集成电路产业已经成为这里投资规模最大、产业集聚度最高、产业增长最快的先导产业,产值5年翻6番,今年更有望突破400亿元。


在19日举办的东方芯港五周年大会上,上海天岳、晶合光电等14家新的重点项目落地签约,合计投资额288亿元。


5年前,东方芯港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在临港新片区启动,至今,已签约174个集成电路项目,总合同约定投资额超2700亿元,涵盖芯片设计、制造、材料、装备、核心零部件等完整门类。


得益于新片区积极搭建的科创平台和不断优化的产业链布局,5年来,以东方芯港为载体,集成电路企业从10多家增加到300多家。集群效应显现之下,每年新增集成电路项目也超过50个。


今年上半年,临港集成电路企业新增投资规模占到了全市集成电路新增投资的40%,东方芯港已成为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发动机”。下一个五年,这里还将打造双百亿宽禁带半导体产业基地。



“临港新片区为企业发展营造的‘全链生态’,有效推动了‘集群效应’的形成。”吴群峰举例,比如,正是在上汽、特斯拉等一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临港集聚了200多家汽车相关的配套企业。而在集成电路方面,则是在中芯国际、积塔半导体等企业的带动下,临港形成了在设计端、材料制造、封装测试等方面的完整产业链,后续发力也将越来越强。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成长,不仅带动区域转型,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内生动力。这背后离不开临港新片区不断推进的功能创新。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是临港新片区打造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也是我国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而这一“特中之特”的保税区,实行的“一线径予放行”、“区内不设账册”等“六特”海关监管制度,孕育了多种“保税+”新业态。


比如,今年上半年,洋山特殊综保区内的保税维修进出口值已升至101.92亿元,同比增长超70%。保税维修被称为“全球修”,是外贸新业态之一。


而自挂牌以来,洋山特殊综保区的进出口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40%。保税展示+跨境电商、保税研发设计+保税加工制造等融合新业态,也在不断酝酿落地。



深化改革开放5岁临港如何再跃升?


临港新片区之“新”,更在于带头探索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以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变革,撬动上海乃至全国发展能级的跃升。五年来,新片区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信息快捷联通为重点,走出一条创新发展新路。


今年5月,临港新片区率先发布全国首批数据跨境场景化一般数据清单,涉及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公募基金3个产业领域、11个场景。


如今,这里已经率先实现某跨国车企的数据跨境流动,数据便捷流通管理平台也已上线试运行。第二批数据跨境场景化操作指引预计于本月底推出,涉及再保险、航运、证券3个新增领域。


除了“数据自由”,临港新片区还在积极扩展“运输自由”新领域。


今年4月,中国首次、也是亚洲首次,大型绿色甲醇动力集装箱船舶“船到船”同步加注,在洋山港完成。这里也成为全球首个拥有绿色甲醇和LNG“船到船”加注能力的港口。



制度型开放不断深化,吸引海内外龙头企业近悦远来。自临港新片区设立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额年均增长45.3%,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37.5%,新设内外资企业超10万家。


如今,下一个5年大幕已经开启,上海也对临港新片区提出了新要求,那就是打响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当头炮”,以先行先试优势吸引集聚更多企业和项目。


站在五周年新的节点上,临港新片区该如何总结过往、谋划未来?


在制度创新方面,赵晓雷表示,临港新片区应在商品和要素流动性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也就是由‘点’及‘面’,从盆景到苗圃,再到森林,打造更大范围的制度创新,进而推动形成更优越的营商环境。”


在产业发展方面,赵晓雷指出,应从规模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沿着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打通产业发展的堵点、痛点,实现产业向更高水平的集群化发展,推动企业更高质量参与到国际产业链分工当中,嵌入全球化经贸格局。


五年,通常是一轮政策规划的重要周期,也是发展布局的重要时间尺度。对临港新片区来说,过去五年加速蝶变,站在新的起点,还要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

编辑: 方菲菲黄艳琳
责编: 赵歆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