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视频 | 点亮夜经济(五):交通如何为夜经济做加法?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李恩蟾 孙启萌

2023-06-07 20:57

上海的各项夜经济指标中,交通出行的服务保障在全国首屈一指。全市运营至22点以后的地铁站点有405个,夜间公交线路1200多条,排名全国第一。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的交通还能从哪儿切入,给夜经济带来更大的增量呢?



夜幕降临,轨交10号线也迎来了下班客流高峰。江湾体育场站一直是客流最多的车站之一。透视记者看到,若从10号线的江湾体育场站出来后,无论是想去网红的大学路,还是五角场商圈,最方便的都是走地下通道,而这条500米的地下走廊有着餐饮、美妆、零售等不同业态的小店八十多家,每天吸引着5万多人在此驻足消费。



其实,最初正是因为江湾体育场站离附近成熟的五角场商圈有500多米的距离,建设方才想到在地下同步建设一条出站通道,方便乘客直达商圈。最开始的招商并不算太顺利,但没想到开通后,日均2万左右的人流,让越来越多的商户都希望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本身就是在地铁口,早上高峰期、中午、还有到晚上,人流量都是非常巨大的。”“流动性比较大,上人的话也比较快。”商户们纷纷表示。


2017年左右,地铁方又在通道两边陆续开出了13个出口,连接了江湾体育场、创智天地、大学路等周边商业功能区,此举不仅让这条地下通道更加四通八达,2.1万平方米的空间也成就了这个目前上海最大的地下商场。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陈小鸿教授认为:“商业更好地融合交通,流动过程当中你就完成了购物,购物过程中不违背在目的地也没有绕路等等,像这样就将交通时间每省出来的时间,其实也就意味着能投入到再消费的时间。”


把地铁站的流量,转化为商圈的销量,不少老牌商圈都从中尝到了甜头。拥有多座商业体的静安寺商圈地下是轨交2、7、14号线的换乘站。车站每个出入口的引导牌上,都会清晰标明可通往哪个商场。像芮欧百货的地下,商铺会把最诱人的产品外摆放在乘客的必经之路上,让下班后的白领在回家路上就能顺手消费。



“比较方便,包括像下雨天什么的,都不会受到影响。”“下地铁了就顺脚就过来兜一圈,如果没有这些商业,我们就直接坐地铁转车走了。”乘客们这么说。


如果说早些年,还是先有商圈,再有地铁站点。近几年,像万象城、拉拉宝都等,都是有意识的去开发地铁站点的上盖商城,这些商业配套,已经不只是通勤中的顺便,也因其便利性,成为了很多人的专程消费目的地。现在,像莘庄地铁站、五个新城轨道交通枢纽区域的商业上盖也都已进入了设计、开发阶段。依托地铁站的客流优势,去做地铁上下盖的商业配套开发,再从大客流中吸金,这“站城融合”的秘诀已经被逐渐摸索了出来。


“地上地下的浑然一体,里边有很多的工作,交通的引导性,交通整个的站内空间站位,空间的连续性,任何细节都不能断裂。”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陈小鸿教授说道。



在上海市民的公共交通出行中,有73%的人会选择地铁。晚上10点后,还有超过400个地铁车站仍在运营,如何借力这全球第一的地铁出行量和路网规模,利用好地下空间中天然的“去时空感”,做好消费引导的文章,把更多过客变成常客,上海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记者手记:交通如何为夜经济做加法?


记者李恩蟾


无论是夜游、夜购、还是夜美食、夜娱乐,统统离不开各类交通的支持,数据显示,上海运营至22点以后的地铁站点有405个,夜间公交线路1200多条,都在全国排名第一。


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地铁与商业之间已经有了不少良性的互动,比如围绕地铁站营造的商业上盖,市中心的多条线路在周末还会配合做延时运营,方便在外欢度周末的市民游客。


上海拥有庞大的公共交通网络规模,在22点后,地铁和公交的运营规模更是居全国首位。不过有个数据大家肯定想不到,夜间客流回弹最大的交通工具载体,不是地铁也不是公交,而是共享单车。晚上的19点到24点,一些商圈周边的单车骑行频次,甚至会高于同区域的早高峰出行量。


背后的原因,说起来也好理解。白天,上海的交通以通勤需求为首,一切为了效率,“快”是主要目标。但到了夜晚,想要让人产生消费的冲动,前提就得让人“慢”下来,把赶路变成逛街。因此,像共享单车这类自带慢行属性的交通工具自然就更受到欢迎。这其实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发,如果能够把商圈旁的慢性交通体系进行优化延伸,让市民从地铁站、公交站下车后,就享受到“到站就能逛街”的体验,10号线江湾体育场站联通周边商圈的地下通道,就是最好的例子。



此外,公交的运能是不是也能利用起来,比如,在一些商业体密集的区段,定制一些商业巡游公交,让市民游客可以随上随下逛商圈;还有一些原本为了通勤大客流预留的集散通道、广场,到了夜晚客流减少后,也可以因地制宜增设部分商业化的设施,甚至增加像街头艺人的演出等等,让大家把步伐慢下来,才有可能产生消费。



这些设想其实都值得进一步推敲。我们也希望,未来上海能精细化地编制出不同需求导向的交通网络,甚至可以形成“白天一张网,晚上一张网”的特色交通体系,让城市交通和商业、文化等夜间消费间,产生更多的化学反应,让上海这座“不夜城”更具活力。


(记者:李恩蟾 孙启萌 杨柳依 摄像:徐进 金狄 编辑:由由酱)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