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家门口的认知障碍门诊,将防治“关口前移”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邱旭黎 孙明
2023-10-24 17:12
截至2022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了553.6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6.8%。按照国际经验比例推算,上海有超过30万认知障碍患者,一旦罹患这一疾病,不仅对本人,也给家属带来照料和情感上的沉重负担。作为一种需要长期干预、治疗的疾病,如何让患者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治疗?不久之前,黄浦区成立了上海首个认知障碍社区门诊。
91岁的田老伯,确诊阿尔兹海默病已有七八年,由于子女都在国外,而“认知障碍”的治疗,每次都要去大医院挂号看病,86岁的老伴黄阿姨实在有些力不从心:“所有的压力都压在我一个人身上。他胡言乱语,不认识人,不认识路,我那时手机也不太会用,打车也有困难,所以基本上我就自己来配配药,其他时候不来的,我也处于很痛苦的状态中,觉得很无助。”今年初,田老伯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开出了全市首个社区认知障碍门诊,来自瑞金医院神经内科的王刚教授,会定时在这里坐诊。田老伯终于能在家门口接受相对系统的治疗。
王刚教授介绍,平时他在瑞金看诊时经常会碰到,一些老人往往到病情很严重了才去就医,此时再进行干预和治疗的话,效果难免打折扣。而认知障碍的门诊下沉到社区里,可以对人群中一些出现了轻度认知障碍状况的潜在老人,进行尽早的发现和干预。“比如确实是出现了严重的精神症状,吵闹、怀疑、妄想、或者出去以后回不来了,最后是警察送回来的,所以就诊相对可能比较晚。整体而言社区就诊的老人,他的症状更轻,从某种意义上真正实现了关口前移,这些就更有早期治疗和干预的意义。”
认知障碍的病程通常在十年甚至二十年,相比病人众多的三甲医院,社区医院更能对病人进行跟踪、随访等系统治疗和服务。黄浦区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扬表示:“我们中心也成立了一支认知障碍多学科的合作团队,能够在医院内承接复诊配药、量表筛查、检查检验、以及康复治疗和认知功能训练,院内就能衔接。”“我们有充足的人员,有设备、场地,而且我们和辖区居民的对接更便利,依从性也更好,在三级医院专家团队的科学的指导下,我们有了一个体系的、完整的管理的流程。”黄浦区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李扬则表示。
在家门口就诊了8个多月,田老伯的病情有了明显缓解。“生活原来不能自理的,现在会刷牙洗脸;原来穿衣服不知道次序,哪件穿外面,哪件穿里面,现在次序也知道。盼望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的老先生就能认识更多人。”田老伯的老伴黄阿姨由衷感慨。
除了服务居家养老的老人,社区医院还与辖区内的养老机构对接,为养老院内的老人进行筛查。像黄浦区的这家敬老院,住院老人的平均年龄近90岁,虽然有护理员和康复师,但有时也很难对认知障碍的症状做出精准判断。
黄浦区五里桥街道顾卞裘莉敬老院康复师朱旭告诉记者:“有些老人明明已经吃过饭了,还会反复催阿姨,你为什么不给我吃饭。这些症状我们也没有办法做出一个准确判断,家属就认为这些症状是老人年纪大了以后普遍出现的,也不会特别重视,也就耽误了老人的病情,影响了老人的生活质量。”
在对接了社区医院后,专科医生每个月会按时上门为老人们进行一些筛查,及时发现潜在的认知障碍症状。在此基础上,黄浦区卫生、民政部门还协调二三级医院,推出双向转诊机制,如果社区医生,发现有认知障碍病人,有明显病情进展等情况的,可以帮助转诊,区精卫中心和瑞金的绿色转诊通道都已经开通。黄浦区民政局副局长杨颖表示:“原来一直没有这种常态化的定向的双向转诊的制度保障,可能会受到限制,比如医院的医疗资源比较紧张的时候不能收。从整个医疗照护的链条来说,就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也给到我们患者和家庭更多的安心和放心。”
从整体上来看,认知障碍依然面临着“误解率高、漏诊率高、照护成本高”和“认知水平低、就诊率低、社区支持低”的困境。期待各个社区能有越来越多的好做法,助力提升认知障碍健康服务水平,让罹患认知障碍的老人们,晚年生活有更高的质量。
(记者:邱旭黎 孙明 编辑:由由酱)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