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噪音扰民屡禁不止 治理“最后一公里”卡在哪?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4-01-18 16:29
广场舞噪音扰民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日,家住上海市闵行区市民文化广场附近的居民向媒体反映,广场舞的喧闹声困扰他们多年,多次投诉后,相关部门在去年安装了三台可以把声音控制在广场内部的定向音响。不过,之后周边的居民依然投诉表示噪音很大,影响正常的休息。这是怎么回事?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随后来到上海市闵行区市民文化广场进行实地探访。记者看到市民文化广场四周是密集的居民区,离得最近的就有闵富大厦、莘建一村和世纪名门三个小区。面积不大的广场内,安装了3台智能定向音响,需要人工开锁后才能使用。
那么,这3台“智能设备”是否真的有效呢?记者当场进行了分贝测试,在现场仅开启一台定向音响的情况下,音响下方测得的分贝数为80上下;随着记者逐步远离这台定向音响,分贝逐渐减弱,广场外围分贝基本稳定在55-60上下,基本上听不到声音。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规定使用智能音响是可以有效的控制噪音的传播。不过,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有不少人会自己携带私人音响跳舞、唱歌、开直播,还有些人不规范使用智能音响,同时将3台智能定向音响的音量开到最大,依然会有扰民现象。不少居民们认为,既然安装定向音响,就应该加强管理,谁来监督设备和场地的合理、自觉使用,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属地上海市闵行区莘松社会治理站站长在接受东方卫视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他们会在团队自治上做进一步明确和管理。
事实上,随着广场舞的普及,广场舞噪音扰民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因此引发纠纷、甚至冲突屡见不鲜。近日,河南省灵宝市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就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了一起由广场舞引发的故意伤害案。判处被告人何某有期徒刑九个月,缓刑一年。
近年来,广场舞成为我国群众休闲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据统计,我国有超过1.2亿人参与这项文化活动。从数据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对于这项文化活动的热爱,不过,广场舞带来的高分贝噪音确实对居民造成实际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不少地方都有在探索解决方案,比如:将集成定向声技术的智慧广场舞消音系统引入,此外还有推广广场舞专用耳机、安排社区民警巡逻、出台“广场舞公约”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让广场舞扰民问题得到了改善。此外,法律层面上,《噪声污染防治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都对广场舞噪音扰民作出了相关规定,其中提到社会生活噪声排放限值,白天不得超过50分贝,夜间为40分贝,违反规定者将处以罚款。不过,一旦因广场舞而发生纠纷,在执法时也会面临不少问题。如分贝仪不能直接作为执法依据,需环保部门用专业设备监测;当执法人员赶到现场时,跳舞者已经跳完走人等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虽然各地采用新技术赋能社会治理、以及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来推动噪声扰民纠纷多元化解。但距离“零扰民”的目标仍有差距。接下来,相关部门该如何平衡人民群众对广场舞的健身需求和周围居民对安静环境的渴望?除了用法律对噪音扰民进行约束外,还有没有更柔性、更有效的措施?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广场舞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休闲娱乐和锻炼身体的大众活动,但在许多城市广场、公园等地,广场舞音响声音过大,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对于广场舞噪音扰民这一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可以将传统的广场舞喇叭替换为智慧广场舞消音系统,引入先进的定向发声技术,将音乐精准地传播到广场舞活动区域内,减少音响扩散范围,降低对周边居民的噪音干扰。马亮认为,从管理上来说,要有效治理噪音扰民,仅靠引入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技术发挥作用,就离不开相关制度的支撑和管理保障,管理部门要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动态调整策略,切实解决问题。在管理流程进行规范,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相应事后监管机制,尽量将噪音遏制在源头。
此外,马亮还建议,我们社区要为广场舞活动创造更加和谐的环境,同时,在保留广场舞文化的热情同时维护周边居民的安宁,加强对广场舞爱好者的文化素养培养,提高他们对噪音扰民问题的认知。鼓励他们在活动中尊重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这样才能让市民有更加宁静的生活环境,使他们享受城市的发展成果。
(看看新闻Knews编辑:彭晓燕 陈昱卉 阮丽)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