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象眼】中山大学李郇:东莞制造业成长的烦恼仍在于“人”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16-03-30 18:51

生育政策的进一步开放是否可以改变劳动力供应不足的局面,带着相关疑问,看看新闻网记者对话了中山大学李郇教授。 


李郇,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曾发表《以东莞为例,人口增长放缓下的规划对策》。


李郇

目前东莞传统制造业遭受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李郇:用工成本升高。用工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包括工人工资,包括社会福利,还有人员培训成本,以及由于工作不熟练带来的废品率成本。为什么大家需要熟练工?这些因素都在加剧成本提高。那么也就不仅仅是劳动力数量的问题了,更重要是受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劳动行为。不同年龄段,由于他的家庭背景,对劳动的参与,劳动的欲望,和劳动遵守的规则,已经不一样了,劳动行为发生了变化。


我在上世纪90年代走访工厂的时候,问一个打工人员,他从早上干到晚上,一个星期可能就休息一天,拿八百块钱一个月,自己留两百块钱,其他全寄回老家。工人都是女工,几年后就回去结婚。现在的工人不一样了。一个工人一个月三四千块钱,他自己都不够用,更别提给家里,而且时常换工作,有时招呼都不打就走人。


对于工厂来说,需要不断去维持劳动力的数量,增加投入,实际上流动性大导致了用工成本高。还有男女性别比。以前都是叫打工妹,现在工厂里面男性跟女性的比例开始接近,甚至男性偏多了。男性增多以后,在流水线上生产的稳定性也在降低,这种成本也是在加强的。外部因素如汇率、关税对成本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而成本升高的后果,就是很多工厂订单流失,不得不关停或将生产线向东南亚、非洲等地转移,那里有更加充足、廉价的劳动力。 


东莞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过走访东莞当地,记者看到制造行业在重压之下努力进行转变的举措,例如“机器换人”。


机器红利代替人口红利的做法,能否缓解东莞制造业面临的难题? 


李郇:机器换人会不会减少劳动力需求?我认为不会,因为机器替代了整个工作环节的某一个部分,使得这个部分的效率大大提高,但另外一个程序就要对应着它,配合着它,就会增加另外的劳动力需求。 那么是不是原有的劳动力就能满足机器换人后的需求?也已经不能,它势必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社会形成促使人员素质提升的氛围。也就是说,设备升级一定程度缓解了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尴尬,但同时对人员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东莞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去面对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东莞,很多人说东莞现在缺的不是人,是人才,所以要大力吸引高素质人才来到东莞、留在东莞。


此举是否能够解决人的升级问题?


李郇:我觉得这个理解是片面的。我们现在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基本上靠学历,但光有学历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收益。一个工人,比如说他长期在这里打工,小学文凭,但是他能庖丁解牛了,他达到这个水平了,你说他是不是人才?其实这些工人才是最重要的人才,他们是熟练的技术工人,他们是能够提高生产力的,要给他们大量的学习培养机会,给他们上升的空间,然后他们也能留得下来。如何看待这些劳动力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如何通过教育让他们成为吸引投资的要素,这是新的一种模式。以后城市竞争不再是GDP、有多少地,以后就是你有多少厉害的人、高素质的劳动力,就是人的素质竞争。那么这个时候政府要做什么?提供更好的配套设施、公务服务、教育培训的机会,不能把劳动力看成负担,或者到老了把人家赶走,赶走了他,也就把下一代劳动力赶走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解决了设备问题,解决了人才问题,东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否就成功了?


李郇:珠三角最核心的问题,无论东莞、顺德,经济发展还是低附加值。它的生长模式、压货模式、后面金融的相互借贷模式,让产业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就特别脆弱。因此企业生存、行业转型的关键,是要创新,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但这些创新的存在仍要回归于人,你要真的有人才存在,你要投入、培养人才,才有可能实现创新。核心还是人。


(看看新闻网记者:赵菲菲 编辑:钱淼淼)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