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word上海!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首发 科技创新中心亮点纷呈
时讯
三思派
2016-12-17 16:14:08
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了要加速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战略要求。2015年5月25日,市委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两年多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相关工作持续推进。
为进一步研判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与发展的进程、把握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和基本功能,为相关工作推进提供量化参考,2015年以来,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组织全市相关专家开展了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的研究与编制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国际接轨、纵向可比、动态开放的指标体系,并以2010年为基期(基准值100),逐年测算了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
昨天,《2016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正式发布。
2016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
指数包括5个一级指标及30个二级指标,根据测算,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值呈现稳步增长趋势,2014年以来呈现出加速提升的态势,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局良好、成效初显。
科创中心五个“力”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一般要具备以下特征:
一是对全球创新资源具有较高的集聚力,拥有能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的顶尖事业平台;
二是能产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涌现出有影响力的机构和人物;
三是要有创新友好的营商环境、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
四是能持续累积和充分发挥先发优势,实现更多的引领型发展,促进新兴产业涌现和壮大;
五是对周边区域起到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球创新网络中扮演关键节点和枢纽角色,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创新的竞争合作。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要具有“五个力”的内涵和功能为依据,构建全面反映科创中心发展情况的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30项二级指标。
1.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力,主要反映创新活动所需“人、财、物”等主要资源类要素的集聚情况。
2.科技创新成果影响力,主要反映上海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数量、质量与地位等情况。
3.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力,主要反映创新创业的活跃度、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工作生活环境等情况。
4.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力,主要反映支撑产业结构优化、促进高质量就业、提升产业创新竞争力等情况。
5.区域创新辐射带动力,主要反映上海科技创新的对内对外辐射效应、创新主体的海外布局等情况。
“五个力”都更有力
通过对这“五个力”从2010年到2015年数据的详细分析,课题组得出了如下结论。以下是诸“力”展示及发展亮点。
特别提醒,课题组设定2010年为基准年:100分。
一、创新资源集聚力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近年来上海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对全球高端创新资源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正逐渐成为创新资本、人才、机构、设施等要素集聚的沃土。2015年,上海创新资源集聚力指数达到199.3(以2010年为100起计,下同),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发展亮点
全社会创新资本加快集聚。2015年上海市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936.14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73%。
市场机制在创新投入与资源集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上海吸引创业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总额达到965.84亿元,比上年大幅增长154.3%。截至2016年9月,“科技创新板”挂牌企业达到79家,已实现融资3.6亿元,资本市场助推效应开始显现。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更重要作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从2010年的0.85%增加到2015年的1.39%,是全国平均水平(0.9%)的1.54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3129家上升到2015年的6071家。上海科研机构、高校的研发资金中,来自企业的经费比例已接近三分之一,在2010-2015年间增长了超过10个百分点。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隐形冠军”企业已达450余家。
功能型平台成为引领创新的重要力量。国家级研发机构数量从2010年的115家增长到2015年的146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实施推进上海光源、转化医学中心、蛋白质中心、肝癌科学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一批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和研发机构作用持续发挥。
微技术工研院在“超越摩尔”和物联网领域形成全球化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已形成国内外技术转移渠道123个;张江建成了覆盖创新药物研制全链条的公共服务平台。
二、科技成果影响力
近年来,上海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论文、专利、奖项等各方面都获得了量与质的双丰收,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的地位更加凸显。2015年,上海科技成果影响力指数达到183.0,比上年提高12.5点。
发展亮点
高水平科技成果持续涌现。2015年,上海国际科技论文收录数和10年累计被引数指标在全国各地区中均居第2位,上海科学家分别在《科学》、《自然》上发表论文18篇、23篇,分别占全国的21.6%、25.8%,在基因组学、蛋白质、脑科学、再生医学等前沿领域取得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突破性进展;汤森路透集团公布的全球2015高被引用科学家名录中,有12位上海科学家名列其中。2015年共有5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占全国授奖总数的16.5%,连续第13年保持两位数。
公民科学素养全国居首。据第九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上海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18.71%,位列全国各省市第一,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4%。
三、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力
高水平的民众科学素质和国内相对较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为上海提供了创新的环境优势。近年来,随着各类创新政策的深入实施,上海创新创业环境有了明显的进一步改善,直接体现为创新创业行为的活跃。2015年,上海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力指数达到168.5,比上年提高10.8点。
发展亮点
海内外高端人才集聚效应显著。2015年,人才20条、人才30条新政实施以来,上海以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政策集聚支持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海外引才方面,截至2016年10月底,符合“人才20条”条件的市场化认定的184名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成功领取永久居留证。
截至2016年11月底,符合条件的147名外籍高层次人才领取了5年期人才类居留许可推荐函和人才签证(R字签证)推荐函。2015年下半年试点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留沪就业以来,有 81名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沪就业。
国内人才集聚方面,通过“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风险投资管理运营人才、企业高级管理和科技技能人才、企业家”这“五类人才”绿色通道落户目前126人。
创业生态蓬勃发展。上海新设立企业数比例从“十二五”前3年的15%左右迅猛上升到2014、2015年的20%左右。500余家众创空间孵化机构有九成以上由社会力量兴办。
自贸区新设企业占比大大提高。2015年新设企业1.8万家,相当于25年来新设立企业总数的10%,以全市1/50的面积,创造了1/4的地区生产总值。信息化设施水平增速明显,用户可下载速率领跑全国,2016年第三季度达到13.54Mbit/s。
创新政策成效显著。2015年,企业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与高新技术企税收减免额等合计269.7亿元,同比增加37.2%,增幅比例远超历年。两项减免税额相当于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比例,从2010年的60%上升到2015年的97%。“多予”不如“少取”,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瓶颈有效破解,上海落实推进《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草案)》加快修订。
全市共计11所高校、科研院所已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初步取得一批成功案例。如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海事大学成功试点“先投后奖”和“先奖后投”的成果转化路径。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全校知识产权许可数量与2014年相比增长231%、知识产权转让增长近2倍、技术转让及许可年收入增长420%。
四、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力
近年来,上海增长方式已明显体现出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态势,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下,知识密集型产业加快成长,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趋势凸显,为上海经济注入了强劲的新动能。2015年,上海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力指数达到199.2,比上年提高30.3点。
发展亮点
产业竞争能级持续提升。2015年,上海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岁)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高达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体现了显著的人力资本优势。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总体呈增长趋势,2015年该指标达到20.5%左右,全市每5个就业人口就有1人从事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2015年,上海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8.5万元/人,较2010年的13.0万元/人,年均增长超过7.3%,增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期,全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31万元提升到2.63万元,年均增长约2.6%。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达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3倍多,充分体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转变。
科技服务业发展迅速。一批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加速成长,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科技服务业正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2015年,上海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上升至32%,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营收亿元以上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333家增长到719家;上海科技服务业总产出占服务业总产出比重为17.5%;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2.2%。其中创业孵化、科技中介、知识产权等科技推广及相关服务增加值的增速达到13.20%,科技金融服务12.05%。
五、区域创新辐射带动力
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本土国际化企业的成长和海外研发机构的汇聚,上海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开放性进一步提升,在全球和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2015年,上海区域创新辐射带动力指数达到166.3,比上年提高29.8点。
发展亮点
高新技术对外投资趋势明显。五年来,上海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境外投资新设和并购累计金额超过60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近1/4,境外投资整合境外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主流。
过去五年,希望获取能源矿产等战略性资产的海外并购项目数量占比仅为20%,而希望获取技术、知识产权或生产能力、进入当地市场以及收购品牌的海外并购占比却高达75%。民营企业成为高科技领域对外投资的绝对主力。
2010-2014年,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高科技项目和金额分别占全市高科技投资项目和金额总数的71%和82%,2015年民营企业项目投资总额达370.99亿美元,占全年项目投资总额的64.72%。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 “五个力”的这五年
结论!结论!结论!
5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5年数据,汇聚出了第一份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的重磅结论。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综合分值近六年来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从2010年的100分提升到了2015年的183.3分,年平均增长12.9%(下表)。特别是2014年以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呈现出加速提升的趋势,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局良好、成效初显。
仍有很大进步空间
科创中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从指标分析来看,有几个方面亟待重视、仍需加强。
一是企业研发投入亟待加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总支出比例呈较明显下降特征。2015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比重为60.8%,比上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这是近10年来首次降到60%左右(2006年为68.4%、2010年为66.7%)。
分析其主要原因,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增速从“十二五”初期的23%下降到2015年的4%,而同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经费支出保持了两位数增长。2014-2015年,上海R&D经费总量增长了74亿元,企业对R&D经费增长的贡献占到31%,而全国层面,企业对R&D经费总量增长的贡献达到71%。
二是PCT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偏低。PCT专利是表征技术创新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比较2004年至2015年8月国际科创城市的PCT专利申请量,上海有近1.3万件,而东京、首尔和巴黎分别是上海的17倍、4倍和3倍。
2015年,上海PCT专利申请量1060件,仅占到全国3.05万件的3.4%,而北京和深圳分别有4490和13308件。相比全国2015年PCT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的16.7%,上海同比增长仅为2.1%。《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PCT专利申请量要比2015年翻一番,上海应在这一领域有所快速提升。
三是作为中心的辐射能力尚需提升。常住外国人占比是评价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国际化和辐射力的重要指标。上海在沪外国常住人口稳定在17.2万左右,不到城市常住人口的1%,与东京(15%)、伦敦(24%)、纽约(30%)等国际大都市有一定差距。
在技术要素的流动方面,具备丰厚创新资源和强大研发实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应在区域技术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承担产业转移中技术输出方的重要角色。2015年,上海出口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占比为22%,其中技术输出方大多为外资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推动技术转移与要素流动向全球辐射,上海应发挥更重要作用。
(编辑:潘妮)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