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中日之间的爱、恨、情、仇 | 野岛刚《被误解的日本人》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琳琳

2016-06-24 09:46:26

野岛刚肖像照


野岛刚,1968年生,自由作家。曾供职于朝日新闻。早年曾赴伊拉克、阿富汗等战地前线采访。曾任朝日新闻台北特派员,国际编辑部副部长,采访报导两岸三地华人文化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议题。著有《伊拉克战争从军记》、《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两个故宫的离合》等书。


【视频】野岛刚专访(上)



最初见到野岛刚,是在电视台隔壁的咖啡馆。他正安静地坐电脑前专注地看着一封邮件。寒暄后,他礼貌起身,临走时不忘记把纸杯放到回收处,下雨天主动给女士撑伞。他彬彬有礼,脸上始终带着礼貌的微笑。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从容不迫。事实上,野岛刚一直在超负荷运转,从上周在上海书城的全国新书发布厅开始,野岛刚已经连续在上海和广州连续开办了六场新书发布会,几乎每场爆满。演讲和签售现场挤得水泄不通,在广州的新书发布会现场,一晚上就卖出了200多本书,签售环节就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书城签售


“如果我和你的关系很好,不一定总要在嘴上提‘友好’。总是提友好背后的真实含义是我们之间有问题。中日之间问题太多,不可能一下子变得友好。”从钓鱼岛争端到抢购马桶盖,但凡中日关系的话题总能牵动敏感神经。野岛刚的言论正是在这紧绷的神经上跳舞。

上海书城


“中国人觉得日本人比较害羞比较不爱说话。所以中国人一直怀疑日本人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有没有在想一些坏事。就是有一种怀疑心。这是中国人对日本人最大的误解。其实日本人很单纯。我们有两千年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自古以来日本人是在非常封闭的岛国上生活的一个民族,跟外面的人接触机会比较少,看到外来的人心里很紧张,不敢说话。这是我们的民族个性。”野岛刚说,自己回到日本已经成为朋友眼中的“话唠”,可是在中国人眼里,他还是会给人沉默的印象。“在中国,沉默是要吃亏的。你要说话,要表达意见,才可以生存。”

离开了朝日新闻,野岛刚现在的身份是自由作家。之前,作为朝日新闻国际编辑部副部长,他曾经游历世界各国,他去过伊拉克、阿富汗做战地记者,也做过朝日新闻驻新加坡和台北的特派员。中国是他除了故乡日本之外,来的次数最多也最熟悉的地方。



“我喜欢以男女关系的例子来分析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某位男生(大陆)的目标,就是和朝思暮想的某位女生(台湾) 结婚 (统一),现在与这位女生交往,嘴巴不要提结婚,却把这样的想法暗藏心中。对于这位女生而言,想要开始交往的动机,是因为可以和有钱的男生上高级餐厅(经济交流),拿到礼物(投资),但是女性对男性的价值观有疑虑,现在还不考虑未来结婚的事,暂时不要结婚才是她的真心话。”这种有趣的论述同样被拿来比喻中国和日本的关系,野岛刚认为,中日之间像兄弟,像亲戚,像恋人,有时吵架,有时和好,所谓“相爱想杀”,“爱恨交织”,总之是离不开的关系。

野岛刚18岁时第一次来到中国,那是在吉林长春的中日学生交流团。那时中国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当时我就下了决心,要学好中文,一辈子都要从事有关中国的报道、写作的工作。” 20年后,野岛刚成了《朝日新闻》驻台北特派员,他被两岸故宫的命运所吸引,更好奇背后间隙丛生的历史。于是他花费五年时间重走故宫文物迁徙之路,写出了《两个故宫的离合》。这本书以大陆与台湾故宫文物在日本联合办展的动议为引子,梳理了故宫文物南迁后的曲折经历,并对两座故宫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思考。《两个故宫的离合》在中国销售4万册,对于野岛刚而言,这个成绩实属不易。在豆瓣读书,这本书繁体版评分高达8.3,也正是因为这本书,野岛刚声名鹊起。当然,一个日本记者的中国历史观和调查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引来了一些批评的意见。《新京报》当时曾刊出书评《值得警惕的“野岛刚式误会”》,认为其中的解读存在日本文化的思维误区。

野岛刚《被误解的日本人》


意见的纷争来源于不同文化对所谓“揣测”的“误解”。对于这些不同意见,野岛刚很坦然。他的新书《被误解的日本人》原本书名《被中国人误解的日本人》。这是野岛刚第一本中文随笔集,书中谈及日本文学,历史,饮食等各个面向,从江户时代,谈到昭和时代,平成时代;从太宰治、村上村树、渡边淳一,谈到高仓健和石原慎太郎,甚至日本人眼中的AV女优,野岛刚认为中国人对日本人的误解要远多于日本人对中国的误解。中日两国的文化交往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但是直到近代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日本学”。长期以来,中国人的“日本论”近乎空白。对于当时远在华夏秩序圈之外的日本,中国人似乎缺乏了解对方的理由和必要。而如今中国图书市场上有关日本人的书籍和论著,却是期待挖掘一个“奇特的日本”,“不可思议的日本”,“超乎想象的日本”,算是东方主义视角在亚洲的一种变形。

不过,野岛刚认为,日本人学习中国的历史却是由来已久。“1500年我们在研究中国。中国人的文字、思想、制度,中国人的服装、建筑,中国人的生活和价值观。儒家思想,老庄思想,我们花很多时间,学了很久。”早在唐朝,日本就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日本将中国的物件称为“唐物”,视作珍宝,汉籍,则被视为知识的源泉。日本销售量最好的历史题材漫画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而中国古代文人的士大夫精神也一直是日本文人所崇尚和敬仰的。野岛刚最钟情宋朝风物,正是这个情结促使他写出了《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


【视频】野岛刚专访(下)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战后出版的《菊与刀》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经典著作。唯美和尚武,集体主义和原罪意识,都成为被引述最多的观点。野岛刚则在这个基础上重新审视了日本的民族性。“内在的道德是耻感的根源,中国人的罪感和耻感实际上是融为一体的。日本却缺乏这种内在的罪恶感。围绕着历史问题的道歉所产生的一系列分歧,在我看来,确是与之相关的。因为日本人内在的‘罪恶感’,从本质上就不够深厚。”

“很多日本人还相信中国人在过着80年代的生活,而中国人还相信日本还有很多军国主义者。”《被误解的日本人》后,野岛刚的下一本书是《被误解的中国人》。他希望,战争和历史造成的伤痕弥合后,中国和日本可以重新回到文化交流的起点,延续1500年前悠远绵长的文化交融。野岛刚说,“理解日本的道路远比想象的漫长,我心中默默期待,未来中国人对日本的误解能有所减少,恼怒能少于如今”。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