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江苏南京:文化企业“马蹄急”,文化产业“春风起

时讯

新华日报

2016-09-07 20:28

这个月,南京的“文化圈”很热闹——天工锦合等一批本土文创企业组团走进伦敦设计节,向世界展示“南京创意”;中国(南京)游戏谷企业出品的国内首部真人CG电影《爵迹》正在杀青,即将全球上映;南京设计廊将开到玄武湖畔,本土文创产品又多一个窗口……


文化企业“马蹄急”,缘于文化产业“春风起”。走进“十三五”,南京又立新目标: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超过11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8%以上,打造“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在经济学上,一个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6%,即可定义为“支柱性产业”。如何把虚无缥缈的文化转化成“支柱”?南京有新招。


打通产业链把好创意变成“四季爆款”


“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产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陈少峰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原因何在?信息不畅。信息不畅往往导致好的创意“养在深闺”,好的作品“不接地气”,好的产品无法变成大众消费品,产业链条上的几个重要环节彼此割裂。比如说,南京的云锦、金箔这些非遗文化怎样摆脱曲高和寡?南京的“民国风”怎样由抽象变具体?南京众多高校院所里的创意设计怎样转化成文化产品?南京的城市特点是“山水城林”,可是这四个汉字怎样由一个“概念”变成可感可售的终端消费品?


位于南京国创园的文创企业天工锦合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两年前,天工锦合还仅是一家做木盒定制的淘宝店铺,作为一家轻资产的文创企业,“单打独斗”很难做大做强。去年,他们“脑洞大开”,以“山水城林”意象为主要设计元素,将四种风格的硬木拼接于方寸之间。这套“山水城林”系列产品作为官方礼品,亮相米兰世博会各级重要活动,一举打开了意大利市场。今年9月,天工锦合还将参加伦敦设计节南京周。


天工锦合走出去,搭的是南京创意设计中心这辆“快车”。“创意设计中心打通创意、设计、产品、交易和消费的全产业链,为本土设计企业对接行业资源,搭建行业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子烨说,企业自发参与国际性文创盛会,难以负担成本。创意设计中心作为南京创意设计的孵化器,同样的成本可以带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企业共同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寻找更多机会。


“名城玄武”琉璃笔筒、法桐环抱的“美龄之链”……上个月,南京设计廊落户南京南站,一件件浓缩了“南京元素”的文创产品,成了南来北往游客争相购买的“爆款”产品。什么类型的产品卖得好,哪些价位的产品销售火爆,通过设计廊这个窗口,南京创意设计中心获得第一手的销售数据,这些大数据反过来又指导文创企业针对性创新。


“南京的文创资源太丰富了,大量的好作品好创意有待开发,每一个细分门类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处长施洋说,创意设计中心就像是一条“项链”,把无形的、分散的“文化珍珠”有形化、聚合化,串成一条龙的“闭环”产业链。


 贯通资金链为金融与文化“搭鹊桥”


下个月,全国首部真人CG电影《爵迹》将全球上映。这部电影使用了动作捕捉技术,能精准捕捉演员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被业界称作“中国的《阿凡达》”。其出品单位就是位于中新城科技园南京游戏谷的江苏原力电脑动画制作有限公司,去年风靡银幕的《捉妖记》里的小怪物胡巴也是这家公司的手笔。


原力动画成立于2010年,主要从事动画和游戏的外包制作,目前公司拥有美国美艺(EA)、华纳兄弟、腾讯、盛大等国内外80家客户。对于这样一家快速成长的小企业来说,新的合作意味新的发展,发展节点所需的资金尤为关键。2014年是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通过“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成功获得南京银行1000万元贷款。


“文创企业大多规模小、资产轻、抗风险能力弱,获得传统银行信贷支持殊为不易。”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谷平介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南京依托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组建了全国第一家具备综合功能的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一头连着广大文化企业,一头对接各种金融机构。南京银行就是中心授牌的“文化银行”之一。


早在文化创意产业活跃、文化金融概念崛起之初,就有业界人士畅想,能否在一些发达城市建立起一个贯穿文化金融全过程、上下游的大平台,综合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及各种衍生问题。如今这个平台已经在南京率先出现。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构建起包括文化银行、文化小贷公司、文交所、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版权评估公司、天使基金、风投基金等在内的文化金融全套服务链,在此基础上还将争创“国家文化金融试验区”。文化部专家组认为,“南京模式”探索了文化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建议在全国推广示范。


融通政策链将红利“嚼碎了喂到企业嘴里”


最近,南京市政府连续出台《南京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南京市创意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发展规划》《关于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构建全面支撑南京“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的“1+1+1”政策体系。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不但重要,而且必要。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专栏作家郭全中认为,我国对文化产业采取的是“六龙治水”的管理方式,分别由宣传、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新闻办和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和机构共同管理,再加上各地各级政府的“自选动作”,导致政策太多太滥,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强,政策躺在文件里,企业用不起来。


除了强化全域统筹的“顶层设计”,南京最近还做了一件事,对各级各部门在各个时期出台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系统梳理,在南京文化产业网上做了一个政策集成。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扶持,只需登录网站,点击一个个“标签”,就能自动筛选出适用的政策条款。施洋说,“相当于将政策‘嚼碎’了喂到企业嘴里”。


“创意南京”文化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设立,是融通政策链的又一创新举措。“南京目前有1.75万家文创企业,其中99%是小微企业。一家文创企业可能同时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需求,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把全市30多个子平台的信息全打通,功能全集纳,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工作人员韶静说。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