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视频 | 长三角,大城市如何安居?

中国长三角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秦扬轲 朱声波

2021-11-26 18:31

本周,上海的一则新闻引发社会关注。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本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并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申请对象不限户籍、不设收入线。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基本准入条件,是在上海市合法就业且住房困难人群。”


在此之前,南京、宁波、常州、温州等长三角热点城市均提出将保障性住房覆盖率提高至30%左右。


保障性租赁房究竟是什么房,政策为何会在此时集中推出,它又能奋斗在城市里的年轻人带来哪些改变……?



保障性租赁房与以往有何不同?


保障性租赁住房旨在满足过渡阶段的租住需求。此前,已经推出多年的公租房,主要是用于保障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受限于其收入申请标准,不少新市民和青年人很难申请到公租房。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伴随着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增加,大城市中新市民、青年人“租不到”“租不起”“租不好”的现实困难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关键。


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保障性租赁住房“它既有保障这个层面的,也有租赁这个层面的,把两个市场其实结合在一起的”。 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希望大家能够租得更好,住得成本更低。


保障性租赁房能让城市新青年实现“体面的居住”吗?


曾经,在大城市里,不仅买房成为了年轻人遥不可及的目标,动辄占据三分之一工资的房租,也让年轻人越来越难立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4870895人,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10479652人,占比42.1%,十年共增加1502652人,增长16.7%。平均每年增加150265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6%。



在热点城市房租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为解决新青年、新市民的居住问题,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成为主要抓手。严跃进表示,现在的这些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租金是比较便宜的。之前,他们曾经做过一些调研,这些保障性租赁房,有非常好的物业管理和社区,房子的装修也都是很不错的,风格也比较多 ,户型也选择面比较多。


《实施意见》聚焦新市民、青年人的租赁需求痛点,提出公租房、单位租赁房、享受政策支持的各类租赁住房中符合条件的房源,统一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意见》准入广覆盖,申请对象不限户籍、不设收入线,仅需同时满足两项基本准入条件:一是在上海市合法就业、在职工作,合法就业以劳动合同等为依据;二是在上海市存在住房困难,住房困难的面积标准原则上按照家庭在上海市一定区域范围内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5平方米确定。“几乎可以理解为是个零门槛”。



保障性租赁房,对长三角城市群有何意义?


数据表明,在大城市租房居住的,主要为80后、90后。他们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拥有本地户籍的租房群体,占26%;另两类是没有本地户口的外地租客,他们是主体,占全部青年租客约74%,其中45%的人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他们的受教育年限最高,平均有16年,另外29%是大学以下学历的外地房租客。


如今长三角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城市以服务和消费为主要优势,其数量已经超过以工业生产和投资为主要优势的中小城市,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大城市试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这些新兴产业当然需要吸引高端人才,但是经济学上有一个词叫做技能互补性:根据国外经验,每引进1个高端人才,至少需要6个与其配套的服务人才。所以这29%的群体也是特大城市里一个重要的租房群体,需要关注他们的需求。


这很容易理解,比如互联网大厂里的人,他需要有人提供买咖啡、餐饮、出行等各种服务,如果大城市一味追求让这些高学历、高收入的人可以住得好、吃得好,也是不行的,“要让相应比例的服务业人员可以在大城市里生活,才能让大城市正常运转起来”。


在严跃进看来,保障性租赁房走向多样化更有利于保障不同家庭状态的新市民、青年人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通过促进承租人、居住使用人融入社区,来提升对城市的归属感。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秦扬轲 朱声波)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