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6″

视频 | 几何机器人的艺术江湖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邢维 李维潇 实习记者 李昆憓

2019-06-20 11:48

提到机器人,你会想到什么?这些造型奇特,还能不断移动的装置是机器人吗?在北京交通大学校园的草地上,它们一出现就吸引了周围人的目光。



这些机械装置是前不久结束的一场艺术展上的明星。很快,它们就要到德国、美国、加拿大巡回展出。它们的设计者姚燕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工男:“鲁班是伟大的发明家,柏拉图认为整个宇宙就是多面体构成的,欧几里得他认为宇宙空间的秩序是用几何学来描述的,牛顿认为这种世界或者宇宙是一种力学推动几何形态的变化。我是受大家的启发,我把这种几何形体做成物理实体,赋予感知和智能,它变成一类新的生命体。”

对于这些科学界的大拿,姚燕安信手拈来,他的这些机器人似乎也是站在众多巨人肩膀上的结果。有一种刻板印象,做理工科的人大都古板、木讷,情商低,然而姚燕安用这些特殊的机械装置证明,理工男也想讲情话、懂浪漫。



姚燕安在他北京的实验室,向我们展示了一件他引以为傲的艺术作品:“它是著名的一个叫空间连杆机构。我是受梁祝的启发,做成艺术科技这样一个相融合的作品。两只蝴蝶在翩翩起舞,他们希望这两只蝴蝶能够融成一体。但是现实很残酷,它虽然在空中在扭曲、在交叉、在纠缠,但它不会合成一体。”



姚燕安把装置放在桌子上,关掉房间的灯光,用一束手电的光束把蝴蝶的模型投影到了墙上,继续向我们介绍到:“我们又给它一个光影,这个光影看成一蝴蝶的影像,我们发现这个影像里面,机器人就彻底融合在一起了。”



作为北京交通大学的教授,姚燕安给自己的机械装置定义为几何机器人,一种不同于仿人型、仿生型的新型机器人,在世界机器人江湖自成一派。几何作为存在于现实的基本元素,在这里衍生出了复杂的逻辑。三角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一个机械装置实现了各种形态的自由切换,同时在切换的过程中实现移动。



可是这些移动起来还显得缓慢笨拙的机器人,能有什么用?姚燕安坦言,十六年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外界的质疑:“别人咋一眼看这是什么?他不知道是什么,其实它是机器人,它变形,可是它变形干什么?当玩具很好,变形金刚。变形金刚有什么用?”



面对这些质疑,姚燕安想到了电动机发明者法拉第的故事:“法拉第最初电动机发明的时候,有人问他说,你这个发电机做它干什么用?那法拉第说,这是一个婴儿,一个婴儿刚生出来能干什么用呢,将来他可能变成一个运动员、一个战士、一个工人,将来他也许会有某种用途。”受到法拉第的启发,姚燕安决心把几何机器人做得很美妙、很怪异,使它们变成一类新的生命体。



“无用”之论给姚燕安的机器人研发带来了的困扰,直到他触电“艺术”,手中这些冰冷的机器人放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他在音乐、舞蹈和绘画中找到了灵感:“我听听音乐,欣赏一下名画,看看舞蹈,可以使得大脑放松下来,人的创造力好像就被解放出来了。”



在北京的今日美术馆,姚燕安的几何机器人将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存在,长期入驻。在策展人苏磊看来,姚燕安的几何机器人展示的是一种机械生命,实现了人与机器的互动:“这是一种装置,隐喻着一种机械化生命的开始出现,编程艺术家他们是直接地把你的想法外化成一种形式,可以直接地对话几何本身,或者是对话一种逻辑本身,而不是对话一个机器人,科技跟艺术结合它不止流行它也是一种非常前沿的实验。”



2003年,姚燕安开始进行几何机器人研究,到现在已经做出上百件样品。2014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姚燕安为他的夫人米歇尔展示了几何机器人艺术装置。2019年3月,姚燕安在北京798艺术区开办了几何机器人专场展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书画院的专家纷纷到场,站台致辞。



“高科技它有一个特点,它很容易被淘汰掉,艺术作品它有一种永恒性。只要有人存在,可能这个作品它就有持续存在下去。怎么能探讨,在高科技的变化过程中,探索一些不变的、永恒的一些规律出来,永恒的一些属性出来,它的一些数学逻辑 ,这种科学的精神 ,这种文艺的精神,这些东西我觉得是永恒的。科学精神不应该是首先就追求它的功利性,不是一定要找它的实用性,但是你要找到的逻辑性,找到它的巧妙性,找到它的客观性,然后从这把这个逻辑建立起来。”姚燕安对于自己所追求的方向,有着清晰的认识。

意志是自由的,不受现实和秩序的强制。今天的笨拙、可笑和堂吉诃德式的执念,可能就是未来某种成就的基础。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邢维 实习记者:李昆憓 李维潇 编辑:范燕菲)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