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这些都已成了“上海记忆”

时讯

看懂上海

2017-08-17 14:17

城市的变迁,带着老上海味道的商业街越来越难觅了……老底子的记忆里,多多少少都会有这些,比如:虬江路2000块堪比6000原装的组装机,不出东京秋叶原就能在老西门买到的正品手办,花几百元来董家渡享受明星一般的礼服定制待遇……


1. 董家渡

消失的布料市场




董家渡是黄浦区老城厢的腹地,也是上海著名的下只角,因为这里曾经生活着可以说上海市区里最贫苦的一群人,他们静静地展示着市井上海的幽与怨。



这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一直到2014年还开着的董家渡布料市场,也许看上去有些破旧,但这正是这里最真实的样子,外仓桥街和南仓街交界口的店铺大都实惠些,讨价还价在这里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乐趣,有机会认识到一个识货旁友,老板下次还把好货留给你。



记得轻纺面料市场是2004年左右开的,当时因为董家渡的动迁,很多商户的生意已经开始冷清了,但是南浦大桥正在建成公交和地铁枢纽站,所以选址在这里。但是随着董家渡的拆迁接近尾声,这里的轻纺面料市场与其说是做生意,不如,说是出售回忆。


>> 更多回忆参阅《董家渡的记忆》一文


2. 老西门
消失的旧书交易市场和动漫一条街



这里是上海文庙,是上海老城厢几乎唯一复古和新潮的集结地,也是文艺爱好者的聚集地。很多人都知道文庙书市每周日早上七点半开始,事实上天还没亮五点时就已经有人在墙外打着手电筒交易了,包囊一打开就一群人涌过来,搞得跟地下党接头似的,不少好书早在这个时候就已经被先挑走,其实早几年,书市从零晨就开始,趁着暗夜在墙外摆摊。



上海动漫一条街的盛名,曾被形容为上海的东京秋叶原,各种手办和动漫周边,对于宅男宅女来说,真是老鼠跌进米缸里。路上也经常能看到cosplay,各种奇装异服在这里,就是不一样的和谐。



玩具杂货店的老板总是看上去蛮空的,隔壁的文庙菜饭骨头汤的老板真是忙得挺伐下来。二两菜饭,加一块不要太肥的腐乳肉,再来一个豆腐包,一碗骨头汤,真的是人生中最惬意的事情了,毕竟,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呀! 


>> 更多回忆参阅《上海文庙记忆》一文


3.铜川路
消失的水产市场



1996年水产市场开业;1997年开业一年收回投资;2000年成交额达27.2亿元;2008年8月开始搬迁;2016年10月搬迁完成……


铜川路水产市场开办于1996年,已经有20年头了。水产市场占地面积足足有14000平方米,摊位多达400个。这儿不仅贩售活鲜、冰鲜、水发、干货,还能找到调味料、酒店用品等等一色物品。



在上海老百姓的印象里,铜川路市场是污水满地、臭气熏天的。但食客眼中,铜川路是老饕们的天堂,但是不认识熟人的话,这个冲头宰定了。在那个年代,“我朋友在铜川路卖海鲜的,价格实在”的威力相当于在可乐里放了一颗曼妥思薄荷糖。



铜川路水产市场晚上的夜排档绝对是一大特色;新鲜的海味,饮上一大口冒着泡儿的啤酒,相信不论时隔多久,在很多上海人心中,那份鲜美的回忆不变。


>> 更多回忆参阅《铜川路,曾经的“海鲜地标”》一文


4. 西宫
消失的娱乐圣地


承载几代人儿时记忆,特别是陪伴70、80后成长的“西宫”——沪西工人文化宫始建于1959年。沪西工人文化宫是在1961年初正式开放的,曾经是上海面积最大的园林式工人文化宫,它和上海工人文化宫(市宫)、沪东工人文化宫(东宫),并称上海“三大宫”。


改革开放前工会会员凭工作证进去,不是会员则需买门票入内。当时里面有影剧场,图书馆,阅览室,还有游泳池,溜冰场及多种电子游艺设施,是个名副其实的工人乐园,被市民称为“小大世界”。老里八早只要一提起“西宫”,很多人会露出一脸向往的表情。在文娱活动相对匮乏的年代,西宫简直就是文青的聚集地!



在老西宫马路斜对面、东新路武宁路口的则是新西宫,新西宫是一幢4层的楼,走到老西宫约5分钟。新西宫主营服饰类,有卖那种“大兴”名牌耐克阿达之类的,也有卖小包、配饰、玩具什么的。对了,还有当年很时髦的大头贴。



上世纪80年代,《繁花》的作者、上海作家金宇澄在西宫短暂工作过,他曾撰文回忆西宫,提到“凉爽湖风”就是指西宫的景观湖,西宫涵盖的区域其实很大,除了人工湖,还有门口的影剧院,还有后面的一些建筑,其实倒是更像一个大公园。


>> 更多回忆参阅《暂别西宫》一文


5. 彭浦新村
消失的夜市



彭浦夜市十几年来一直是黑暗料理界的一块招牌,以前和吴江路小吃街并驾齐驱,而且还有别的地方有什么新款美食,这里马上就有了。一听说士林夜市有油炸奥利奥,彭浦夜市马上就更新了。 


人山人海的场景,一看还以为是台湾夜市呢。


作为彭浦新村一道亮丽风景线,这里已经成为闸北小有名气的夜市。每到晚上,地摊和各式小吃叫卖此起彼伏,这里各种口味的小吃都有,场面极其壮观,简直就是吃货们的天堂,喜欢吃小食的朋友应该很喜欢。“彭浦第一炸”名气挺大,以炸鸡腿为特色,食客每每都要排队。


>> 更多回忆参阅《彭浦新村的人间烟火》一文


6. 北京路
消失的生产物料一条街



19世纪50年代起,中外客纷纷抢占北京路及周边地区,经营钢铁、五金零件、玻璃等商品,曾是上海经营劳动生产资料最集中、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



但随着黄浦区苏州河地区的区域转型升级,还有国外电器品牌的冲击,生产物料一条街的盛况也在走下坡路,2011年去的时候,临街的一些店早早地就关门了,止不住地荒凉。


7. 虬江路
消失的旧货市场



提起虬江路,上海人的第一反应是“二手电子市场”,曾经也是很多电子控的淘宝地。如今的虬江路是上海有名的旧货市场,各种家具、五金用品、日用品、油桶、油布、自行车等等凡是你需要的,都能在这里淘到!



老上海市民或许记得,上海曾有“四大旧市”一说,指的就是四个旧货市场;虬江路、牛庄路、中华新路和东街旧货市场等。其中,前两个随着时代的发展均早已消失,虬江路旧货市场今年被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宣布“清场”,仅存了东街旧市。



有意思的是,沪上“四大旧市”可都是有自己特色,其中虬江路旧货市场以电子零件出名。另外,这些旧市里可谓“藏龙卧虎”,只有想不到的,没有淘不到。虬江路旧市在“清场”时居然清出了一艘2吨重的大游艇以及20多辆沙滩摩托车。


>> 更多回忆参阅《虬江路的市井气息》一文


8. 七浦路
消失的服装批发市场



上海七浦路服装批发市场地处上海静安、虹口、黄浦三区交界处,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也极少有如此源远流长的服装市场。七浦路市场的形成,由于交通便捷,更与北站咫尺相邻,占尽人流、物流之便,易于在各业汇聚中形成气候而成市。



今天的的七浦路市场,是在解放后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1963年初,七浦路因其便捷的交通地理位置自发形成农贸市场。1981年4月,又改为七浦路小商品市场,以后逐步发展成以批量销售各类服装为主兼营服装辅料的专业市场。


9.江阴路
消失的花鸟市场一条街



江阴路是1979年9月才被辟作专业花鸟市场的,并迅速成为全国顶尖的花鸟市场。因是小马路,整个市场像是镶嵌在弄堂里一样,从头走到尾,就像摸了一遍“九龙壁”。  



在最繁华的街区,能见到这么热闹而市井的气息,有一种别样的温情。 


江阴路因其花鸟市场而让人对它印象深刻。在这里一年四季的观赏植物都能买到,而且还随着季节交替而不断的更换新品。现在的江阴路虽然只零星的散开着几家花鸟鱼虫店,它独特的风情仍然吸引着一些人群的光顾。


>> 更多回忆参阅《闲人最爱江阴路》一文


10. 衡山路
消失的酒吧一条街



衡山路上世纪20,30年代时是法租界著名的贝当路,1943年10月更名为衡山路,它是上海的交通主干道之一,道路两旁繁茂的法国梧桐和颇具特色的各类高档欧陆建筑,为它增添了浓郁的异国文化气息。衡山路曾是上海最负盛名的休闲娱乐一条街。 



10年之前,当人们说起衡山路的时候,这是一个和时髦、青春、洒脱、放肆、青春等词汇相关的一条路。这里是上海最著名的酒吧街。认识波钵街的酒吧经理,曾经绝对是件扎台型的事情。



随着2001年“新天地”诞生在淮海中路商业区后,雁荡路、巨鹿路等诸多小酒吧街的出现,进一步分散了人气,衡山路的人气一路下滑。徐家汇商委的员工也说,衡山路较十几年前兴旺时期已经没落了不少。徐汇区未来的规划中,将会把衡山路打造成一条文艺小马路。


>> 更多回忆参阅《衡山路的兴衰史》一文


11. 东台路
消失的古玩市场



解放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东台路沿路均为住宅。1988年,在市文管会、市工商局与市公安局等部门在此创立了“浏河路旧工艺品市场”,成为被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为上海第一个属监管的旧工艺品市场。



东台路的风格有些类似于老北京的琉璃厂,不到五六米宽的马路,两边去依次开了两百多家大大小小的工艺品商店、古玩店、旧货店这里特别能体验出二三十年代时上海的风貌。老式唱机、象牙麻将、香烟牌子,各类旧货,在东台路都能找得到,它们都在暗示着一种时间的存在。 



20世纪90年代是经营的高峰期,东台路古玩市场自形成以来便以“奇、特、怪、稀”著称,有着别处寻觅不到的各具特色的古旧工艺品。然而,物极必反。随着古玩生意越来越红火,兴旺的古玩收藏市场让某些古玩商贩们缺货连连。为了经济上的盈利,古玩商贩们使假货充斥于市,最终古玩市场逐渐走下坡路。后来,福佑路取代了东台路的“古玩市场。



目前,东台路古玩工艺品市场虽然表面上看还是满街古玩,但真正的好东西不多了。但东台路培养了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批有眼力的古玩收藏家、有实力的古玩商人,这是功不可没的,这是一段古玩历史,谁也无法否认。


>> 更多回忆参阅《别了,东台路》一文 


12. 八埭头
消失的老城厢



“八埭头”——这是一个只有很多上了年纪的老杨浦人才知晓的地名。作为平凉西块的代名词,这里曾是最具上海老弄堂风情的旧时里弄之一,更一度繁华至有“杨浦南京路”的外号。



1908年,天主教会在今通北路上造了八排房子,以供工人、小贩和低级职员居住。此后,平凉路、福禄街的旧式里弄人气渐足,“八埭头”之名不胫而走,成为当地妇孺皆知的商业街市。



八埭头的鼎盛时期,曾汇集了几十家商户,包括著名的和丰泰百货店、协泰祥布店、宏大鞋帽店、同保康国药号、沪东电影院、大同南货店,还有米店、酱油店、混堂、照相馆和典当行……说它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恰如其分。


黄昏,当人们走在离黄浦江咫尺之遥的东外滩,走着不用20分钟,一排排超过百年历史的旧屋里弄就能走完。但在旧式里弄与浦江的繁华对比间,却有种说不出的羡慕与苍凉。


这是一张让人特别触动的照片,八埭头的路口,原来是看得见东方明珠的,这一束光,仿佛就是一种希望。


近年来,棚户简屋集中的平凉西块迎来了大规模旧区改造。这一波旧改完成之后,八埭头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 更多回忆参阅《八埭头 老杨浦的南京路》一文 


1983年的上海


上海这几年消失得最快的除了破旧的老房子,还有那些传统市集消失得很快,“赶大集”这样的字眼听起来给人的印象就是脏乱差又很土,上海这座城,光鲜亮丽背后的管理思路就是铲除一切看起来不美好,有碍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的东西;除非有够大的经济利益才会考虑留着,但是,当市容当然变得整齐划一、干干净净后,却又好像失去了些什么。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