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视频 | 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小楼里连竹筐都是暗号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孙启萌

2021-06-11 21:31

经过精心修缮,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也在几天前正式向公众开放。这幢位于江宁路673弄10号的旧式石库门里弄,见证了党的第一代秘书工作人员,忠于使命、深藏功名的动人故事。

作为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前身,中共中央秘书处 曾是为党中央服务最直接、在各机构运转中最核心的综合办事机构。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秘书处转移至上海,承担起党中央重要文件资料的收发、保管等工作。



当年,为了在秘密状态下能顺利推进工作,在这里工作的同志,都以家庭化但职业化,来作要求。

据当时曾在秘书处工作的张纪恩同志回忆,他们夫妻俩住在楼下,党内另外两位同志仇爱贞扮成佣人,看护他们一岁多的孩子,还有有孕在身的苏彩, 作为张纪恩的亲戚住在楼上,几个房间布置成单间,对外声称登报出租 实际上则是用来让中央主要领导人,比如周恩来他们过来开会的时候使用的。

1931年的6月23日晚上,当听到外面紧急的敲门声之后,张纪恩的第一反应先到灶披间,把挂在墙上的箩了下来,这是一个重要的警号,一旦这个箩拿下,说明这里已经出事了,不安全了,其他同志来联系工作的时候,一看到这个箩不在了,他们就会紧急撤离。



伴随着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的对外开放,百余件珍贵史料,也首次对外公布。比如,这份由瞿秋白草拟的《文件处置办法》,就明确了要如何保护好党中央的历史文件。

瞿秋白在《文件处置办法》的末尾写了一条总注:如可能当然最理想的是 每种(保存的文件)二份,一份存阅、一份入库,备交将来,我们天下之党史委员会,这也是我们中共最早的关于档案文件管理的规定。

这份1931年制定的《文件处置办法》,让党内文件、领导人手记、会议记录等有了妥善、安全的管理办法。如今,中央文库保存着的2万余份珍贵档案文献,绝大部分都来源于设在上海的中共中央秘书处。



今天,来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参观展览的观众,还能看到这样一场穿越时空的情景剧。2名讲解员和2名00后大学生志愿者,将通过情景化的演绎,将观众带入那段惊心动魄的革命岁月,让大家更加了解党的历史,了解到先驱们当年曾经做过些什么、付出了什么。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孙启萌 编辑:夏定伟)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