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视频 | 水下·你未见的中国③:水下长城

《水下·你未见的中国》项目组

2019-10-02 22:30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地处河北唐山和承德交界处。1983年,大型水利工程潘家口水库开始蓄水,喜峰口、潘家口两处长城部分淹没于水库当中,也因此成就了举世无双的“水下长城”奇观。去年八月,纪录片拍摄团队启程探访。


潘家口水库


“快到了,快到了”,贾长月开着快艇载人,他年轻的儿子则驾着柴油发动的大铁船,拉行李。我们要去的是水库中心。半个小时的船程,风景秀美。两边的山体郁郁葱葱,少量没有被淹没的长城掩映其中,若隐若现。

贾长月今年65岁,肤色黑中透红。他告诉我们,秦始皇选址修建长城,就是看中这里依山傍水,易守难攻。在明代,潘家口、喜峰口长城更是中原通往北疆和东北边陲的咽喉要道。抗日战争时期,二十九路军的大刀队也在这里创造了奇迹。


贾长月和潜水员


更令贾长月得意的,是这水长城景观,成为了摄影人的新宠。这样一个小小的村落,每年竟能吸引不少的外国面孔。无论是想登高望远,看淼淼长城湖景,还是想潜水探秘水下长城,潘家口水库都是最佳的选择。


前来潜水的外国游客


在一处水面上,一艘巨大的铁皮船舫漂浮着。有屋,有电,有厨房,这是贾长月招呼客人的餐厅。一块细细长长的木板搁在船舫和陆地之间,越过去便能看到几排砖房,每次都能招呼下几十个客人入住。农家院里,人手时常不够。


贾长月的铁船


而在房子的背后,长城沿着山脊一路跌宕下行,于船舫边上一头扎入水中。在房间里船上潜水服,从船舫上跳下水,顺着那一小截儿长城摸下去,就能找到方位。上了岸,洗澡更衣吃饭,少了舟车劳顿。贾长月说,世界各地的潜水客首选都是他家。

尽管下水方便,但要在潘家口水库探索并不那么容易。水中漂浮物过多,能见度小,潜水员必须沿着长城的砖墙慢慢向下摸索。糟糕的水下能见度使得潜水员哪怕面对面,也看不清彼此。拍摄长城,只能凑得近一些,更近一些。

寻找第一座烽火台,倒算不上太难。这是一座敌楼的遗址,当地人称之为七楼。七指的是从海拔最低的村口开始,沿山脊顺数的第七座敌楼。作为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敌楼在古时候主要起储备粮草、驻扎士兵、勘察敌情的作用。如今,潘家口的这几处敌楼成了“水下长城”的标志性景观。

再往下,水下约30米处,是第二座烽火台。“八楼”要比“七楼”复杂得多。城门,高台,在水下的神秘时空里,与人并肩而行。在水中伫立了40年,古朴雄伟与安静温婉,在它身上浑然交织。


水下烽火台


而被淹没的村庄,还在更深处。

水深40多米,就算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潜水员,也要备加小心。水中,已是一片黑暗。

经过四五潜的摸索,终于,一堵高墙出现在眼前。“我们应当相信群众,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 毛主席语录,刻下了时代的痕迹。


毛泽东语录


斗转星移,长城的实用功能早已褪色,但因为历史积淀而产生的沧桑之美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凸显。在我们的眼中,这里的长城已不再是简单的古代建筑。这些遗迹,是一本凝聚着历史信息和人类情感的大书。在贾长月心中,只有在长城脚下,那才是故土。

贾长月,是一个长城的讲述者。

1977年,贾长月所在的潘家口村,将近3000多人开始搬迁移民。一位外国摄影师在远处的山坡上拍下了村庄与背靠着的长城全貌。一幅冲印的照片卖10元钱。70年代,舍得掏出10元钱买照片的人少之又少。贾长月的父亲买了,随后他们举家迁往唐山市曹妃甸区,报上了曹妃甸的户口。


1977年潘家口水库


但戏剧性的是,没过几年,贾长月放弃了曹妃甸的新居,带着照片回到长城边上没被淹没的荒地重新开垦。他说自己叫“潘漂儿”。

如今,贾长月把照片放大到三四米长,挂在了船舫的墙上。这张画布,成为过往岁月存在过最重要的图像证据。而他小时候如何跟随着父亲越过长城奔走赶集,幼儿园的老师如何带着孩子们爬门洞子捉迷藏,则成为了一个个他乐于向游客讲述的长城往事。

对于回来的原因,贾长月的解释是自己不习惯曹妃甸的生活。但在回来以后,尤其在1997年干上旅游,生活逐渐变好以后,这个“潘漂儿”也越来越肯定自己当年做出的决定。为什么会回来,贾长月现在有了新的答案——命中注定。

他告诉来往的游客和记者,过去的潘家口村一直没有大姓,几十种姓氏混杂在一起。父辈们解释,这是因为大家的祖先都是全国各地前来修长城的兵。长城完工后,士兵们便留下来开垦、繁衍。于是,世世代代、子子孙孙都留在潘家口守边关、守长城。

水库建成36年,回迁的居民并不多。老贾觉得,冥冥之中天有注定,自己回来继续住在长城边上,是具有使命感的。


贾长月和长城


贾长月,成为了长城的守护者。

“长城砖,质量好;长城砖,能辟邪;长城砖,值大钱。”某一个时期,水库周遭的长城损毁严重。为了阻止别人偷拿屋前屋后的长城砖,老贾有一次跟人打破了头。“当官的来拿砖更不应该,你拿我就举报你”,吓退了当地一位官员来偷砖,是老贾很得意的事。

2011年,由于河北干旱少雨,以及下游天津、唐山用水量增多,敌楼“七楼”露出了水面。相比于陆地上的长城砖长期被人们剥削和榨取,水下长城保存之完好令世人惊叹。

2016年,《中国国家地理》发表了一篇题为《水下长城与村落的真实面目》的文章。作者左凌仁在文中感慨,“再看水岸边的长城,较之过去损毁得更厉害。稍稍让人欣慰的是,水库水位上升了十多米,更大面积的长城被淹在水下,反而可以使其得到保护。”

前几年,老贾和小儿子主动当了长城保护员,县政府颁发的大牌匾靠在后院。虽然仍旧没有户口,水边的农家院、大船舫没有产证,但贾长月一家连同着孙女都扎下了根。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水库外的码头询问贾长月的农家乐,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

秦皇为我修羊圈,我为秦皇守边关。

贾长月的过往与当下都是围绕着长城展开的。儿时放羊,遇到雨天,便躲进长城的敌楼里睡上一觉;如今借着水下长城的名气,农家乐日益红火,全家其乐融融。老贾估摸着他的大船舫有30吨重,为了船不会飘走,除了焊铁板外,还需十厘米厚的水泥。整个船舫依靠7颗扎在长城砖上的铁钉来固定。

在长城边长大,于是守护长城砖成了习惯。在长城边生存,于是日复一日地靠着城墙固定铁船也成了习惯。摄制组不禁有些心疼铁钉下的长城,询问贾长月能否拆除。



老贾说,快了。库区可能要统一规划旅游,等这艘船的拆迁费谈妥了,就拆。此时,距离老贾家2公里外,长城正被翻修得崭新。


新建的长城


摄制组问其他回迁的居民,为何要回来?他们回答,回到长城边是为了生计。而怀旧,则是一种习惯。但眼前最为重要的是,农家乐这门生意是否会被取消。

随着时光飞逝,周围一切都在改变。我们希望,这长城与碧水相拥,人与长城相守的画面,可以长长久久。

(来源:《水下·你未见的中国》项目组)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